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偏爱“差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一、偏爱“差生”能够产生最佳心理效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二、偏爱“差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一种更高的教育教学艺术,不会产生负效应;三、人生需要赞美、绝大多数“差生”是可以转变的。  相似文献   

2.
“差生”教育问题刍议●秦梦莲秦梦竹一、问题的实质及严重性对“差生”的教育是最复杂的教育问题之一。对待“差生”的态度实质上是教育观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是着眼于单纯的升学率,还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整个教育方...  相似文献   

3.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4.
“差生”成因初探阎建平“差生”通常是指智力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差生”的形式,有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不足,学习知识、技能和技巧中的缺陷,不良的学习态度等内部原因,也有教育教学方面的弊端和不良的校外环境等外部原因。形成“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差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一些执教多年的老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的确,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都会面对“差生”转化的问题。在每个班级,时常都会有些“朽木不可雕”之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相似文献   

6.
建议不用“差生”提法肖干才长期以来,“差生”这种提法不仅普遍地出自中小学校长、教师之口,也见诸于各类“转化差生”的经验文章和报刊。不久前在一次教改研讨会上,一位教育杂志的编辑建议不用“差生”这种提法,笔者很是赞同他的观点。“差生”这顶帽子有人从小学一...  相似文献   

7.
差生,是教师最伤脑筋、最感头疼的教育对象。所谓差生.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表现较好、学习成绩较差或学习基础较好、思想表现较差的“单差生”;第二类是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差的“双差生”。他们的共同点是:或是缺乏动力,或是好玩多动,或是意志薄弱等。对差生的教育,一般的新教师或新班主任大概都有望而却步之感。  相似文献   

8.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9.
所谓“差生”,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选拔性的教育体制存在。那么“差生”就会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就会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差生”基本上有这么几类:一是不爱学习的:二是不会学习的:三是不遵守纪律的。不论哪类学生,最终结果无一例外地都是学习成绩差。我们也因此把这些学生定为“差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12,(17):5+4-5
“差生”问题,是一个假问题,教育中本无“差生”。如何对待“差生”,则是一个真问题,现实中确有不能善待“差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包国庆 《江西教育》2001,(3):15-16,19
如何使非一流的群体转化为先进班级 ?这是我坐在广州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授课过程中与学员讨论的问题。听课的班主任在课堂上发言:“一个班级好坏,其实就是转化‘差生’,差生转化了,这个班级也就成功了”。任课老师说:“如果把全班成绩最差的那几个同学拉上来了,这个班的整体成绩也就提上来了”。看来,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对此,控制论的教育理论有一套独立的应用方框图的动态直观研究法,下面作些介绍请老师们指教。本文拟分三部分讨论:一、怎么看待差生 ?二、差生的形成过程;三、差生的教育观;四、差生转…  相似文献   

12.
“差生”是一种综合的偏常反应倾向。为了合理地解“差生”问题,在诊断“差生”时必须严格遵循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必须深入了解其人格的建构过程,分析各种影响人格建构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依照“差生”的特殊性进行教育和转化势在必行其中尤其要重视“差生”本人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倘若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倘若有人问你:“在你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你最伤脑筋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班上的差生,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的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在谈论或抱怨:说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地难教;某某学生以如何如何的“笨”;某某人又如何如何的“屡教不改”等等。言谈话语之中,饱含了对教育转化差生之难、之苦与无奈,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们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诚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班上的成绩和纪律,影响班风班貌,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关注和着手解决的大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教师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给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差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教师、同学的心目中不被看好、不受欢迎,甚至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被“边缘化”、“另类化”,饱受了冷眼与指责。今天,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和一些地区还相当普遍,歧视、指责、辱骂、体罚差生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班级中的差生?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转化?  相似文献   

14.
搞好差生转化教育,要转变我们进行差生教育的错误做法,不断探索转化差生的教育观、教育方法,使差生逐渐向优生转化。  相似文献   

15.
沈耀星 《职教论坛》2002,(22):54-55
一、何为“差生”“差生”是相对于“好生”而言,为管理学生而进行的一种分类。通常我们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为了区分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好坏,可以把学生分为好生、后进生、问题生和差生四种。“好生”是指各方面表现均较好的学生;“后进生”是指少数几方面不是很好,进步较慢,其它各方面均还好的学生;“问题生”是指各方面表现一般,在某几个方面表现不好,但经批评教育后,能认真改正的学生;“差生”则是指在某几个方面表现不好,经批评教育,仍不思悔改的学生。因此,若要给“差生”下定义的话,可表述为“经常重复地犯同一错误,…  相似文献   

16.
范炳荣 《成才之路》2010,(13):I0007-I0008
最近读了钟启泉先生著的《差生心理与教育》之后,对如何理解差生,教育差生,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些学业成绩不良,纪律性差的学生,人们称之为“差生”,了解“差生”心态,积极做好转化工作,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差生”这个词,如今在学校是讳莫如深。谁在谈班上情况而用“差生”时,都会受到不少的指责。于是,“后进生”、“学困生”等等新的名词神神气气地代替了“差生”,“差生”似乎应该从具有现代理念的教育词典中剔除!其实,平心静气地研究,“后进生”与“学困生”的称呼对“差生”何其不公平!“差生”只是成绩(抑或就是分数,当然也因智力、习惯、情感态度什么的而形成)差点而已,“后进”则可以包含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各种行为习惯的“落后”。仅是脑子差一点便被判为“落伍”,可怜!“学困生”是把“差生”判了“无期”。“差”…  相似文献   

19.
差生问题是教育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个生源较差的学校来说,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我们在转差工作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和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除了先天的因素外,社会、学校、家庭诸方面都可成为差生形成的原因。为此,我们对每位差生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形成的原因,再说差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学习差,有的道德、觉悟水平差,有的是兼而有之,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二、坚持持之以拒绝大部分差生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他们的思想行为波动较大,经常反复,因此转差工…  相似文献   

20.
差生问题是我国当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界特别是普教界的问题。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正视差生问题,解决差生问题。新时期以来,差生教育一直是学校教改的老大难问题,虽然有不少优秀班主任多方面探索并总结了教育差生的经验,但总体上看,差生的数量没有减少,收效不够显著。究其原因,除了教育力度、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的因素外,也有一个理念上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