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但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就是住在大观园墙外的下层人物——刘姥姥。当她走进"膏粱锦绣"的贾氏贵族之家时,这幅栩栩如生的封建贵族末世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就显得越发生动、鲜活起来。探讨刘姥姥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深人理解全书的思想内容,领会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一、皴染作用一提起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刘姥姥原是个久居乡间的村妇,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这其中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前五回的篇幅作为小说全部故事情节展  相似文献   

2.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凤、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表面上看,村妇很“拙”,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她与贾府是那么不和谐。例如,王熙凤让人端给她一盆鸽蛋,溜圆滑腻,再给她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打磨得十分光滑,这样故意使她“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上。”偏偏王熙凤说“这鸽蛋一两银子一个”,刘姥姥一边叹气“一两银子…  相似文献   

4.
浓郁的气味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她外孙板儿也跟着进了大观园学校。  相似文献   

5.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曹雪芹写得最热闹、最幽默、最富风趣,而生活气息又最为浓郁的一个场面,是他的得意之作。但这个场面本质的意义,却是一大群吸血鬼寄生虫把这个乡下老妇人当成一个丑角,集中全部精神和力量来捉弄她,玩赏她,以大摆豪奢的人肉筵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大群吸血鬼寄生虫之中,不仅有贾母、王夫人、凤姐这些人,而且还有作为正面人物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并不奇怪,这一对“英雄”,一个是少爷,一个是小姐,本来就过着不劳  相似文献   

6.
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还记得刘姥姥在大观园吃茄鲞(xiǎng)的情景。凤姐向刘姥姥介绍了茄鲞的制作过程,刘姥姥吃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经凤姐挑明,又“细嚼了半日”才说:“虽有一点茄子味,只是还不像是茄子。”联想到近几年听的一些语文课,犹如加进了太多的配料又经过复杂的烹制的“茄鲞”一样,少了许多语文味,让人颇有刘姥姥吃茄鲞之感——姑且称之为“茄鲞现象”。本文拟对阅读教学中的“茄鲞现象”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8.
经典巨著《红楼梦》结构庞大,全面展现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刘姥姥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个豪门贵族进行观察与窥视,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尤其第二次进大观园时,作为乡野中人的刘姥姥不仅得以游园,荡舟,宴饮,品茶,而且还以自己的诙谐演出带来了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是一种典型的狂欢化叙事。  相似文献   

9.
捐个胃给你     
钟声响了,大观园学校要上课了。"这钟声好像带着一丝忧愁。"林黛玉嘟哝道。敲钟的校工刘姥姥有什么忧愁呢?同学们连忙去问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原来,刘姥姥的家乡又遭  相似文献   

10.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竟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又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我认为高明的厨师分两种,一种是借助外在条件把手…  相似文献   

11.
五年后,刘姥姥再一次进了大观园。 上次,刘姥姥从大观园出来,平儿说:你只须把晒的那些灰条菜干子和扁豆,豆角,茄子条儿,辣子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刘姥姥回去立马组织货源送到贾府,一来二往,和贾府上下混得精熟,在其介绍下,京城其他王府也找刘姥姥要干菜。刘姥姥的干菜供不  相似文献   

12.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13.
捐个胃给你     
周锐 《中文自修》2004,(10):58-59
钟声响了,大观园学校要上课了。“这钟声好像带着一丝忧愁。”林黛玉嘟哝道。校工刘姥姥有什么忧愁呢?大家就向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打听。薛蟠问:“是不是小偷又搬走学校的东西了?”板儿说:“不是的。”惜春问:“是不是因为打瞌睡又被冷校长扣奖金了?”“NO。”“那么,”大家打破砂锅问到底.“她究竟为什么忧愁?”板儿说:“我不好意思说。”湘云便去找刘姥姥本人了解一番,回来后对大家说:“刘姥姥的家乡又遭灾了。”刘姥姥的家乡老是遭灾。先是水灾,淹了庄稼,板儿没钱读书了。同学们一起捐款,帮板儿渡过难  相似文献   

14.
智力测试     
穿门过户 刘姥姥到大观园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准备告别大家回乡下去。 有9个地方她是必须一一告辞的, 这9个地方正好分3行3列组成一个正 方形。刘姥姥打算不走回头路就辞别每 一家。 结果,她真的只走了4条直路,拐了 3个弯就走遍了9个地方。 你知道刘姥姥是怎样走的吗?  相似文献   

15.
大观园来了个刘姥姥,此地也来了个刘姥姥,且别看她们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差距,咱就拿这性格一比……别说,还真像!不信?那就随我去看看吧!刘姥姥乐呵呵地进城了,全身上下挂满大包小包,脚上趿着一双自己纳的黑布鞋,踩着碎步疾走。路人笑问:“您老是搬家呢?要帮忙不?”刘姥姥笑答:“不,进城来看外孙女呢!”刘姥姥年过花甲,一把老骨头了,力气还挺大,硬是把大小包袱连背带拖地拿来了。她迈着硬挺的步子,像猩猩似的环顾四周,心里思量着:“咋没板梯呢?”她看见一扇铁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敲了敲,“哟!挺结实,俺外孙女不会住这儿吧?”又敲了敲,没人应,使劲儿敲,还是没动静儿。  相似文献   

16.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位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打抽丰"。一进大观园"打抽丰",筹集资金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铜钱。二进大观园"打抽丰",筹集资金一百零八两银子及生活物资一批。三进大观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接受了王熙凤的托孤事宜。刘姥姥在三进大观园的筹资和回报过程中,有一些积极的进步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对中国的会计文化有一定的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到的尽是稀罕事和稀罕物件,因为她老人家是乡下人,第一次走进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所见所闻的一切都足以令她咋舌。但对大观园里的小姐丫环们来说,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新鲜,因为她们见惯不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像大观园里的小姐丫环,因见的“世面”太多,在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事和物面前,也就表现得麻木和漠然。这固然有助于我们建立自信,但也因此失去很多乐趣。因为我们熟知的东西会因不断重复而变得索然无味,这就难怪日常生活在我们眼里总是单调而枯燥的。但是在文学世界里,读者往往就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  相似文献   

18.
卡通画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风、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  相似文献   

19.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致力于理论指导实践的适用语言学理论,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人际意义构建所做的分析与"刘姥姥进大观园"语篇语境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经典巨著《红楼梦》结构庞大,全面展现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刘姥姥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个豪门贵族进行观察与窥视,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尤其第二次进大观园时,作为乡野中人的刘姥姥不仅得以游园,荡舟,宴饮,品茶,而且还以自己的诙谐演出带来了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是一种典型的狂欢化叙事。狂欢化理论是原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提出的。狂欢的概念源于欧洲的狂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