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春辉 《上海教育》2023,(Z2):24-25
<正>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时期,应以有效课程驱动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养成创新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在“双新”推进过程中,上海市奉贤中学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坚持课题研究导向、学生发展需要、学科素养拓展和创新实践培育原则,依托学校“科创苑”“文创苑”和“艺术苑”(以下简称“三苑”),将创新素养植入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志趣潜能发展需要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的创新素养系列课程。  相似文献   

2.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10,(18):18-18
为了探索高中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创新机制,上海市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了“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该项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数导向”“应试导向”“竞赛导向”,树立了学生发展的“志趣导向”,着力探索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  相似文献   

3.
季峻岭 《上海教育》2023,(Z2):165-166
<正>创新素养是未来社会必备的优秀品质之一,而学校作业恰恰是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为了积极回应黄浦教育提出的创新素养培育要求,进一步满足学生成长与现实生活需求,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复三好作业”以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为价值追求,以学校作业的品质提升为着眼点,依托教师工作坊的管理机制革新,推进作业改革,从而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目标的校本化推进与落实。  相似文献   

4.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分析发现“情境—问题”教学与数学创新意识的关系紧密相连,对数学创新意识的培育有促进作用,后者关乎国家教育改革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以“平方差公式”为例,旨在说明如何通过“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实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社会报道误导、学校教育观念错误、学生个人认知错误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围绕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围绕企业需求,创新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围绕学生需求,打造职业素养培育平台,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养培养策略,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婷 《上海教育》2023,(Z2):202-203
<正>中国政府网曾评论热词“创”:“创”和“闯”,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内涵相承,勾勒出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一种气质。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去教学生敢“创”的精神,培育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指向创造力、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项目,但是在热闹有趣的活动过后,是否有对成效的准确评估呢?其实,在任何活动中,评价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对教学行为、内容及所有学校活动的一种评判与诊断。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是评判与诊断学校课程(包含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程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民族文化建设融合创新,为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教”与“学”的新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帮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要求,围绕主题、资源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民族文化建设构建“挖、设、延、动”的“四步”实践模式,在课内外学习中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深度、高度、广度、效度。  相似文献   

8.
潘志强 《上海教育》2023,(Z2):28-29
<正>随着国家对创新的要求逐渐提升,创新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学校所重视。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素养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在这一重要阶段赋予青年学子们更多创新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素养+”能力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季平  卫黎敏 《上海教育》2023,(Z2):151-152
<正>2016年,光明学校被评为浦东新区首批创新素养实验学校,学校在已有的基础上思考创新素养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结合“琴棋书画”的校园文化和特色课程,营造了“琴棋书画”的环境氛围,通过物化环境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主题式的校园景观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灵活化的景观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多样化的创新工作室为创新学习和创新体验提供了场所;开放式的创新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中,“核心素养”一词被反复提及,高频率出现,意在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要分解和体现到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重点。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改革的亮点与特色,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定依托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郑晓云 《人民教育》2023,(18):77-78
<正>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始建于1965年,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2008年,学校围绕“启智养德,乐行天下”的核心理念,创建“乐行教育”品牌,以“培养热爱生活、乐学笃行的少年君子”为育人特色,让每个生命都能自主发展,快乐成长。近年来,学校回应时代需求,以“创新素养”为导向,结合“乐行教育”哲学观,整体架构指向创新型人才启蒙培育的“乐思行”育人体系,促进学校整体育人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曾宪一 《江苏教育》2022,(82):66-67
科创素养是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之一。上海市徐汇中学以科创素养培育为突破口,构建科创素养培育的“2+X”课程群,打造从分层培养到分类培养的学校教育新生态,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邬晓玲 《上海教育》2023,(Z2):44-4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为我们基础教育明确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使命。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小学的科学教育是重中之重。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实验小学要在科学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导力”,这就需要“领”有策、“导”有方、“力”有劲。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依托“一中心多基地”平台,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区域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一是建设包括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及活动实践型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充实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载体;二是通过建立“三维度四层级”评价体系,开发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工具,制定学校创新素养培育项目考核标准,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切实落地;三是建立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和师资培训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赵瑛群 《上海教育》2023,(Z2):172-173
<正>为了支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在第三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实践中,通过建构“七彩田园”课程体系、探索课程综合实施路径和实施流程、建构课程评价系统,形成学校创新素养培育目标、路径、机制,从而支持田园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方面仍存在许多困境。基于此,积极对思政课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培育体系,做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交互融通协同发展,探索以培育“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导向进行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吕东 《现代教学》2015,(7):16-18
近年来,上海市园南中学通过对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的探索实践,为学校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该校基于区校联动培育初中生创新素养的研究成果呈现如下。我校作为徐汇区教育局牵头的上海市级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的第一轮实验学校之一,所承接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校实情积极开展初中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育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上海中学(以下简称“上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于2008年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在上海市中学中率先实施。该项目树立了学生发展的“志趣导向”(重“立志”与“激趣”的结合),着力探索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在“面”上注重构建学校课程期望图谱,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发展,在“点”上加强分领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先从科技与数学领域着手,设置科技实验班与数学实验班进行探索,条件成熟时,再扩大到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19.
王顺 《上海教育》2023,(Z2):189-190
<正>中职学校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的培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未来的全面发展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潜质与实践水平,而且关系到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的大局。在“技术优先”理念的长期影响下,中职学校的传统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使其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缺位。一方面学校没有针对创新素养教育的长期课程体系构建,另一方面已有的创新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利用与整合,难以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更难以支撑我国提升劳动者整体水平和完善人才素质结构的目标实现,亟需探索一套广泛适合于中职学校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素养提升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4月9日,上海市教委发布通知,决定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以此提高全市普通高中对学生创新素养早期培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