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手机是当下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媒介,但人们常常对沉浸式的手机使用和作为媒介物的手机习焉不察。本文从媒介记忆角度探究用户的记忆叙事(223篇记忆文章和140篇网络自传)及手机的文化传记。研究发现,用户从媒介物的维度而不是内容与使用的维度记忆手机,形成了四种记忆场景,得手机、用手机、换手机和丢手机等情境、节点与事件,构成了用户追忆手机的主题。用户追忆自己在与手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性关联”、“符号性关联”与“拟人性关联”,手机的文化传记因而具有物质性、符号性与拟人性三种表征。这些关联与表征塑造着手机记忆的独特性,也映射着手机的生命轨迹和用户的生命历程。媒介物的视角能够丰富手机记忆研究,激发新的理论想象,但需要进一步将习以为常的手机陌生化,以释放记忆的反思张力。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其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娱乐也不例外。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使用手机在其碎片化时间进行娱乐活动。本文选取微信"跳一跳"小游戏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游戏理论的视角探析用户在"碎片化"娱乐中的行为动因、"跳一跳"小游戏的传播过程及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手机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碎片化增强、盈利模式不清、多媒体表达不力、吸引新用户乏力等问题,从广告、媒介素养、3G技术和精确定位等方面为手机微博的发展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地区上网费用的下调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得到大幅度增长,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民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以中部某农村为例,考察了农民对于手机的拥有和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手机在给农民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传统社会秩序动摇、消费欺诈、谣言泛滥、知识沟扩大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手机对于中国农民的"双刃剑"效应。  相似文献   

5.
李锦辉  颜晓鹏 《新闻大学》2022,(12):15-31+121-122
算法推荐为信息获取带来便利,但也隐含着信息过载和隐私泄露的问题,碎片化、泛娱乐化同时加剧了用户的精神消耗。为抵抗算法的异化,社交媒体中开始出现了“驯化”算法的呼吁。本文研究发现,在应对智能算法推荐时,以抖音为例的年轻使用者表现出“技术想象”“全效嵌入”“空间数字化”“日程媒介化”以及“人机共创”五个不同面向,他们会通过使用的态度与行为建构人机关系的平衡。智能媒介环境下的驯化是一种非线性的多维模式,用户在“使用—弃用—再使用”的循环中,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犬儒主义”倾向,但是以人为本的“双向驯化”将推动人机关系向动态平衡方向变迁。  相似文献   

6.
手机网络游戏虽然不是社交媒介,却在这个"社交泛娱乐化"时期充当了用户之间娱乐沟通的桥梁之一。作为本质非社交媒介的娱乐型应用,探寻手机网络游戏的社交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剖析当前用户对网络娱乐的新需求,从社交的角度挖掘游戏社交模式类型的限度以及游戏与玩家生活间交集的深度,为各类应用社交功能的设计和精细化运营提供思路。同时,从用户的使用行为中提炼网络娱乐的交友互动特点,可能对研究相关平台的社交娱乐化现象以及类型社交、融合社交的阐释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当前媒介非使用研究中功能主义、后采纳行为和媒介抵抗等理论脉络的启示与不足,基于对微信朋友圈非使用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提出了“去联接—非联接”的概念框架,以强调技术可供性和用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媒介非使用的重要性。研究从技术可供条件、用户能动角度对去联接和非联接进行辨析,并从意义建构和媒介反思性等方面探讨用户如何能动性地实践和合理化媒介非使用。研究发现技术可供性塑造了去联接和非联接的基础和可能性,而个体通过多样的和情境性的媒介非使用发挥能动性,在不同的生命情境里通过媒介非使用具现对社交媒介参与的反思性。  相似文献   

8.
高梓涵 《报刊之友》2013,(8):104-106
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把我们带入了"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受众选择日益多样的情形下,以微信为代表的语音即时通讯工具异军突起,该软件在推出两年的时间内用户突破3亿大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在新媒体中的阶段性"突围"。本文在分析受众选择偏好之根源所在的基础上,通过对微信发展背景、发展历程、竞争优势和商业模式等问题的深度剖析,管窥媒体碎片化时代新媒体的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8)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的关联更加密切,其新闻信息接收行为与习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次研究从"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调查"的项目数据出发,以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五种媒介的使用情况为重点,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力图还原"互联网+"背景下五种媒介的用户群体情况,以及受众在新闻信息接收过程中的行为与习惯,为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俊飞  石倩 《新闻前哨》2013,(11):46-4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移动互联网以及微博等交互性应用的普及使用,使得用户发声表达更容易。用户表达成本的下降.让用户有机会创造大量碎片化的内容。目前。普通用户在网络上发声时.多是通过微博等移动社交应用。由于字数限制等因素,用户表达随意并呈碎片化。  相似文献   

11.
梁爽  喻国明 《新闻大学》2021,(1):89-102
近年来,随着移动应用技术和智能传播设备的快速发展,媒介用户的使用体验问题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认知神经传播学,通过EEG脑电实验法和行为实验法,具体探讨媒介用户的使用动机、使用场景对其用户体验的影响问题.结果发现,动机、场景因素对媒介用户的使用体验均产生影响.其中,社会化动机主导下的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读屏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占据了人们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屏”与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小屏”在信息传播中如何实现共振互补,视频编辑思维和协作能力尤为重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如何统筹利用好媒介资源和新闻素材,适应不同的传播渠道,生产出常变常新的多元产品,这些“变”与“不变”考验着传统媒体转型中的视频采编人员,特别是传统电视新闻编辑。本文以传统电视新闻编辑为例,聚焦这一工作环节,探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应变之道。  相似文献   

13.
王喆  张扬 《新闻与写作》2023,(12):34-43
短视频APP提供了一种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然而这一特性也常导致用户从寻求片刻休憩到陷入难以自拔的长时间使用,产生了时间体验、时间纪律和时间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探寻抖音青年用户如何在“刷视频”中感知停止提示的存在与时间自主性需求。研究发现,短视频平台引入代表时钟时间的“停止提示”,试图悬停数字媒介时间,但无意挑战平台结构性和经济性的力量,仅以此实现道德权威建设。青年用户则往往未能有效对“停止提示”作出正面回馈,而是通过嵌套、推延与划界等行为将时间自主性再合理化,一边继续为平台创造时间套利的再生产机会,一边背负着时钟时间与媒介时间等异质时区的摩擦焦虑。  相似文献   

14.
王欢 《视听界》2014,(4):84-88
本文从麦氏父子的媒介“四元律”理论出发,跳出以往媒介研究中以媒介为中心的视角,而是以用户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豆瓣电台中活跃用户的观察和访谈,梳理用户使用豆瓣电台(douban.fm)习惯的过程与特点,从而总结出豆瓣电台如何以其独具的新媒体传播特性获得用户青睐,并从中挖掘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未来的网络广播所可能具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媒介“社交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介融入日常生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人们的实践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以豆瓣APP为例,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分析用户与技术及用户间的互动,进而研究平台如何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豆瓣APP拓展了用户内容感知的方式,增强了其对平台的依赖,并通过圈层化交往实现了对用户的情感动员。  相似文献   

16.
胡启明  张文 《青年记者》2012,(20):27-28
典型宣传的"碎片化" 当前,受众有了更为多维的媒介选择,这也就导致了宣传媒介及其平台的"碎片化".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媒介终端和平台的"碎片化";另外一个就是媒介本身越来越适应"碎片化"的内容,越是"碎片化"的媒介越是能够胜任任何形态的传播,其功能体现了全天候、全形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环境下,手机成为人们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随着手机而来的不仅仅是"福"还有"祸"。如何追本溯源,抓住最重要的"恶源",实现手机的引"福"趋"祸"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综述了当下学界关于手机媒介素养的各方研究,围绕媒介素养的定义,指出手机具有联络功能、助力政务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福",有淡漠人际关系、挑战信息真实性、信息过剩生产等方面的"祸"。提出,手机的"福祸"表现原因不在于手机本身,而在于人的媒介素养。并以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维度,着眼受众的心理因素与媒介环境,从媒介素养教育、强化法律约束、引导自媒体的道德自律等方面提升受众媒介素养,以期趋利避害,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且正迅速转向移动化,网民正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触和使用互联网。但是,网民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一以贯之。"互联网中辍者"就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现象。本研究关注这些互联网中辍的个案,发现不仅存在着互联网使用的中辍,而且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进而可以从媒介素养的层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9.
微博:在“乌合”与组织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刚 《东南传播》2010,(9):44-46
微博是互联网应用中新兴的水平交流的技术媒介,它具有草根性、自助性和便捷性,成为网络社区新形式。通过微博平台,用户可以自由随意地发布自己的日常见闻、观点等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但微博可以成为新闻消息的来源,特别是在重大新闻发生或社会问题凸显时,它又仿佛信息中心,能够高效集聚、吸引并号召用户参与到新闻传播和舆论扩散中来。  相似文献   

20.
宋娟 《东南传播》2012,(9):119-122
大学生群体是新兴媒介的高接触者,也是未来媒介的主体受众。本文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样本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和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认知度较高、需求度高,但使用率低。同时,立足大学生手机电视用户的开发问题,探索新兴媒介满足大学生受众群体需求的方法,旨在为其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