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国民 《人民教育》2023,(10):19-22
基础教育阶段是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强国后备人才的关键阶段。本文论述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着力点,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既是教育发展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选择。高中阶段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须营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环境和文化,开发和实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打造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做好与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小抓起。作为拥有十二年学制的北京育才学校,一直致力于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同时,作为北京市高中自主课程实验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遨游计划"学校,我们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设了更广阔的的空间。对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1.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结合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包括:智力中上,有良好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4.
本科阶段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中国大学一项组织化的工作。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可以看出:培养拔尖人才和开展教学改革是这类组织的合法性来源;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是组织的运行过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互支持保障组织的秩序和合作。当前,拔尖人才培养组织所表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的功利化导致组织合法性的异化;注重效率忽视公平不利于组织的运转;行政权力的主导导致组织权力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如何培养科创教育人才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实践创新的“四创五步”普通高中科创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在广州市培英中学师生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凝练形成的,主要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培养方式和培养路径三个阶段。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五步”教学法、“四创”培养路径、“七种”创新方法、“六让”实施策略的科创教育机制,能够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刘前树 《江苏教育》2023,(15):46-50
南京外国语学校借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这一契机,不断优化项目推进方式,通过创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体系,以“基于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的MACRO外语大课程建设”和“基于真实任务和融合创新的STEM+课程建设”为重点探索领域,进行关键攻坚,积极探索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共同选择。通过介绍中美两国著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剖析其异同,藉此提出有利于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对策建议: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强大理论武器,选拔优质生源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最大方差解释变量,也成了国家竞争力(包括制度优势)比拼的重要着力点和指标。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局部的、技术性的事情,而是一场涉及理念、制度、方法、技术、资源等要素的系统性改革。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警惕“形式训练”老路,不能将拔尖创新能力的识别、筛选和训练作为重点。其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不是筛选出一小部分学生予以单独培养,而是应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改变整体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最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先任务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将研究生阶段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进而带动整个人才培养链的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9.
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社会,不足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大学转变人才培养思维,多元探讨新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方式。本文主要是从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分析新时代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强基计划”将引发基础教育领域育人方式的进一步革新。高中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一是通过构筑真实的德育场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二是通过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培养策略,激发学生各扬所长;三是通过家校互联、校社互融、学段互通,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要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然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如选拔培养的效率追求与教育公平诉求的二元冲突、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挑战、技能人才与教育偏见的双向博弈、人才培育与人才应用的分离困境等现实隐忧,阻碍了生产力质态的加速跃迁。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渠道,在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应通过以下对策来指明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前瞻,以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基础教育上,细化融通培养机制,培育新质后备人才;二是高等教育上,依托智能学科平台,塑造新质中坚人才;三是职业教育上,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发展新质智能人才;四是差异教育上,探索多元培养模式,打造新质多样人才。  相似文献   

13.
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为探究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文章对“钱学森之问”和国外开展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训练思维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建议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了解国内外培养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为提升我国学生创造力、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教育兼顾基础性和多样性,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期,是学生由感性走进理性思考的入门期。应该创新教育,才能抓住这段"教育黄金期",为学生奠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有扎实学养、创造潜质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直面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亟待构建普通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文化思想、制度机制、育人模式等三个层面进行探索与改革。  相似文献   

15.
肖海波 《中学科技》2023,(9):77-78+81
<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高中阶段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是学生成长的过渡和转折期,也是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阶段。特别是高中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能够为学生将来开展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一定的计算机学科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影响学生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因此不断开展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研究,有助于提升高中技术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赵章靖 《上海教育》2023,(14):58-59
<正>近年来,学界发现,欧美国家之所以位居世界科学中心前列,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重心的下移是重要的基础性原因。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由高校前置到基础教育阶段,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放眼世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科技创新教育形成新一轮的国际教育竞争趋势,各国纷纷出台STEM教育战略,竞相比拼STEM教育。这种背景下,承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科技高中再度受到各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科技高中教育既承载着悠久的精英主义教育积淀:又因身在新科技浪潮当中,体现了美国STEM教育新战略和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的新思想,对我国探索、拓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路径,具有借鉴和启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拔尖创新人才”是政策话语,也是热点词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的热议话题,不仅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更是涉及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中小学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人们则有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聚焦到以下几个问题: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吗?中小学有没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依次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核心力量。原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任期间,严把招生关;注重宽厚的基础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严抓学生的培养质量;坚持学、研、产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经验对于解决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拔尖创新人才最大的幸运是什么?是被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是被埋没。因此,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具备发现的眼光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的话道出了创新人才选拔及培养的特殊性。对于拥有巨大创新潜能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发现的眼光;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活动,让学生自主敞现创新活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来发现。此时,学生立场上的学校教育活动的整体格局,就成为让雄鹰可以奋飞的坚实平台和无限空间,任凭他们振翅高飞,焕发活力。一、课程体系拓展创新空间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是载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一直致力于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尽力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参考》2011,(4):11-15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