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维视角,从道生万物、自然无为和清静无为三方面内容入手,透视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人与自然是同根同源、和谐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坚持因顺自然、积极事功的思想和少私寡欲、功约事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蕴含着神灵,都有非凡的神力,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相通相融。在万物共存的平衡系统中,人是有决定力量的主角,但人却始终不敢恣意妄为,因为人对自然有感恩之情、尊敬之意和畏惧之心。在这三者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万物最终相互理解,相亲相爱,真正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也真正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基督教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当今世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基督教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自然书写、整体性原则、交融性审美及主体间性四个维度,建构了诗歌美学的批评范式。自然书写主张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整体性原则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交融性审美主张委身于自然之中,物我两忘,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主体间性倡导人与自然万物相互敞开,开展对话,彼此交流,共同拥抱。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看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万物同受天地恩泽,虽然万物都有类的区分,但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有神性。人对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贵生”为标准,以“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物全为富,情感交融的诗意般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之气。“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在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6.
西方自然审美史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自然审美思想极为发达的中国相比,西方自然审美思想较为贫泛,而且,西方自然美的欣赏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人与自然二分、人高于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它不同于中国式的与万物为一、与万物同春消融于自然的审美方式。本文在简述西方传统自然审美史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暗示出西方自然审美中重主体轻自然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道教的教义教理中蕴涵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其中有道生万物的思想,自然整体论思想,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等等,在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凸现的今天,深入挖掘道教的自然哲学思想,对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傣泰民族谚语文化意蕴深远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傣泰民族生态伦理观体现了朴素与深刻的统一,生活格调与教化色彩的统一,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傣泰民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以敬畏神圣的自然为思想内核,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为价值评判,以善待自然万物为行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定位。傣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自然·道德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律王东红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觉醒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有过许多深刻思想。比如,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  相似文献   

10.
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应当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从自然万物中提炼美化生活的元素,使人类的生活与自然交相辉映.本文将从自然的角度阐述设计中的自然元素.  相似文献   

11.
电影《马语者》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不期而遇,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影片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美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美学本质;仁爱的生态美学精神,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理想。电影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影片《马语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2.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普里什文将自己的美学视角投向自然,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艺术的丰富,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他对“自然与人”的深入思考也体现出排斥人类中心主义,他是认为人并非高于自然,从物我相征走向物我相亲,以审美方式对待自然,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重视。道家崇俭抑奢、尚自然、欲无为,顺应万物自然变化的本性。这种克己无为的观念正是源于道家对人、社会、自然同源同构,天人合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分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有益性话语。二十四节气中人与自然万物共情,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把自然放在中心地位、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中的物感机制,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积极情绪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二十四节气中动植物的自然美和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行为,展现了有益性话语中人沉浸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庄子借"至德之世"的怀想,构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蓝图。这理想的社会中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最大的保持,"万物群生"使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处在最优状态;"人无功利"使人们无欲无为,虚静恬淡;"万物协和"体现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有机统一,充满了自然和谐的静态美。  相似文献   

17.
开窗启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中重要的一笔,如果没有深入理解这个命题,很容易写成一般的环保文章。深入理解的关键是理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自然之威力,我国古人是敬畏的,因为万物有灵,因为天人对应,于是  相似文献   

18.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当“人与自然”的矛盾尚不突出的时候,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促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当“人与自然”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时,德育就被历史赋予了新的使命,即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了自然领域,以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生物圈中的正确地位,教育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万物,学会与大自然和平共处,互尊互惠,最终实现“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最佳生存环境。因此,一种区别于学校传统德育的新德育观——生态德育被鲜明提出。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道家以"道法自然"为其自然哲学观的理论依据,把以"自然无为"作为对待自然万物的基本行为指导原则,最终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态境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