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闽南客家地区九峰的曾、杨两族,围绕一处墓地风水展开了多次争夺,这种争夺是风水之争,也是宗族生存空间之争,更是祖先祭祀和宗族建构的仪式空间之争。  相似文献   

2.
考察清代徽州宗族留存的契约文书资料发现,清代徽州宗族在族内事务的自我管理上,凡涉及宗族全体成员的重大事务,皆通过合同议约的方式形成集体意志,以集体的力量来贯彻执行族内决议,从而实现宗族的自我管理。合同议约是清代徽州宗族自我管理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山西寿阳的祁氏宗族在明清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清代以来,族内名人辈出,宗族建设迅速展开。通过细致描述祁氏的源流及其宗族建设活动,包括创修族谱、建立祁氏家庙和支祠、祭祖仪式等等方面,展现华北宗族维持宗族凝聚力的各种方式,可以为明清时期华北宗族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提供具体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宗族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宗族在我国渊源流长,至清代更为普遍和规范.宗族对清代社会秩序影响深远,其调整的事务往往为封建国法所鞭长莫及.本文以其伦理制度和族人自治为视角.力求准确地揭示其在清代社会秩序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徽州祭祖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深化,在经历了两次战乱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重点讨论清代徽州地区的宗族有关祖先祭祀过程中遍修祠堂、重修宗谱、合修坟茔等内容的基础上,以《茗州吴氏家典》作为徽州祭祖研究的个案,论述贯穿清代徽州宗族祭祖的宗法思想和宗族实践。  相似文献   

6.
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实施的一项基层社会控制和管理制度。文章利用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方志、族谱等,进一步呈现清代徽州保甲制度推行和运作的实态:保甲门牌、十家门牌等保甲编制过程中给发的官文书,反映出官方推行保甲制度的程序和意志,及其实现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合同等私约文书,反映了保甲组织在官方的领导和督促下,依托宗族力量运作的实态;谕单等官方颁定的章程和政令,可见面对乡村社会权力格局的变化和保甲制度的日渐式微,官方强化保甲制度的意图。清代徽州保甲的编制、运行、强化,反映了中央集权和基层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相似文献   

7.
宗族组织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司法权上实行有限度的自治。清代宗族调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调解程序、调解原则,并以和息议约合同形式留存下来,具有很强的约束效力。清代宗族组织承担了大量对于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任务,通过对大量民间纠纷的调处,达到了维持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清代宗族、村落与自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是罕见的合法群体,这是否意味着它有某种自治性和自治权利呢?对此学术界似乎还没有作出专门的讨论,仅有清代宗族史研究者说到宗族具有独立性、自治性;至于村落自治,由于清代农村人口多半是聚族而居的,那么村落自治与宗族是何种关系呢?亦是学术界尚未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宗族文化曾是旧社会村寨社会秩序的基础。人民公社时期,这种宗族文化受到压制,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萌。现时复萌的这种宗族文化对土家村寨社会的权力运作、经济发展、社区生活具有一定积极影响,是一种可资利用的乡村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10.
宗族,在我国渊源流长,至清代更为普遍和规范.宗族对清代社会秩序影响广深,其调整的事务往往为封建国法鞭长莫及.本文以其伦理制度为视角,力求正确地揭示其在社会秩序维持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对了解清代社会秩序的真实全貌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粤东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结构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粤东地区中小学特别是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推动粤东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该重视粤东地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体育资师队伍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相似文献   

12.
赵玲 《华章》2013,(24)
随着人们对考古学的深入研究和考查,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墓冢和墓志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其中清代一品夫人的墓志引发了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因此,本文针对这篇清代一品夫人的墓志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研究李氏宗族等清代高级官员宗族提供有益指引。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宗族内部关系是研究徽州社会宗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试图以目前所见《徽州文书》中捐献财产文契为中心研究清代徽州宗族内部关系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写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历史、周边宗族、墟市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进而希望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诗所编《皖雅初集》作为一部地方诗歌总集,所收诗篇在时间上贯穿清代,范围上总括全皖,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清代安徽文学的地域发展格局。文学的地域特质,不仅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还与地域紧密相关的宗族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该书在编辑过程中,既注意梳理区分宗族关系,重视宗族迁移的源流,同时又有意识地保存文学趣尚的多样化阶层与群体特色。地域、宗族、社群三者密切关联,成为统一的文学整体。  相似文献   

17.
粤北、粤东,是我省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村有山多、林多、资源多的优势,也有发展资金少、科技含量少、人均收入少的劣势。改革开放30年来,这些地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山林之争,宗族之斗,经济之纠,环境之扰等问题。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山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稳定、祥和、富裕、幸福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客家人,多为从粤东梅州迁徙而至。历史以来两岸客家族群一直保持不同形式的互动。从移民初期的民间信仰互动,到清代中后期直至民国时期的以宗族为单元的寻根问祖成为两岸互动的重要形式;19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活动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历史以来两岸客家人的互动交流印证了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的史实。当前在两岸交流上应该加强原乡客家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加快民间交流互动的力度,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江南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宗族对族田的土地所有权、倡导与实践完纳族田正赋和国课、进行族中济贫和宗族保障、配合政府进行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控制等,从社会基层维护了传统社会秩序。虽然宗族活动也呈现出与政府不相协调的一面,但清廷选择宗族组织作为控制江南乡村社会的主要辅助力量,保持了江南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清代台湾中部地区客家移民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开台祖先传说,考察在当时当地的地域社会复杂条件下,移民建立自己家族意象的过程。家族系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包围之下,不仅能够生存、发展,而且能够不断地自我分化。藉由对开台祖先的尊敬,在族谱内记载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传说,使得家族成员自我反思,产生一种族群自我参照的系统。祠堂与祭祀公业的确立,让家族成员间有互相沟通的网络。并藉由编修族谱的过程,汇集家族成员共识的基本准则。族谱编修完成,即表示已达成族群共识,宗族组织运作亦随之系统化。家族意象在抽象的宗族精神与具体的经济生活都确立之后,家族移民由原乡到移居地的移民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