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从《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的文字上看,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达到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与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峰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中国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之比较研究》一文中对比了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对比分析后可见:不管是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考试途径可以不断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在知识、技能、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进入到国家管理机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在“贞观之治”一目里写道“……再有,进一步完善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对此,笔者认为,唐朝贞观年间,科举制度尚处在发展阶段,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要说清科举制度是否完善,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高考以来,全国卷和各地区卷对科举制度和科举制度在西方的变种——文官考试制度,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2008、2011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I,2011、2012年上海卷,2012年江苏卷就有相关试题。  相似文献   

5.
乾隆九年(1744年),舒赫德倡议科举改革,清廷修撰的《清实录》等史籍对此有记载。这说明,官方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与北洋政府时期修撰的《清史稿》不同,《清实录》在谈及科举制度的弊端时,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忽略了舒赫德及礼部官员等无奈,甚至稍显焦灼、惶恐的心态。这种拒绝记录时代消极心态的做法表明,面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清廷已束手无策,他们所做的只能是回避根本矛盾。《清实录》对此事的记载具有标志性意义,那就是在科举制度最稳定、最繁盛之时,透露了这种制度行将终结的讯息。  相似文献   

6.
蒋金星 《教育与考试》2011,(2):40-42,68
朝考制度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制度,也是从新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必由之路。清代一甲进士是否有免于参加朝考的特权,学术界分歧很大。本文利用《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记录一甲进士亲身参加科举考试的硃卷履历,对这个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唐代科举制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在唐代的各项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吴宗国教授所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论述精到,新意迭出,是唐代制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8.
关于《孔乙已》的主题,多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近,有的同志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失之偏颇。因而把二者作一折衷,指出《孔乙已》把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封建制度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9.
陆游《老学庵笔记》一书是宋代著名的学术类笔记,此书保存了大量前朝或本朝典章制度,可分为科举制度、官吏制度、称谓制度、避讳制度几大类,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唐人小说中隐含着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复杂画面。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玄怪录》,虽以记录精灵粉怪、嗜奇记奇为主,但作品中包涵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意蕴,折射出作者对唐代政治的特殊观照。这部传奇极力彰显了京都皇权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详细描摹了城市司法机构为市民声张正义提供的庇护与安全的权威,细腻刻画了科举制给应试举子所带来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2.
<隋唐史>是岑仲勉在隋唐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书中对陈寅恪隋唐史研究的观点多有批评,主要集中在关陇集团、隋唐制度渊源和牛李党争等问题上.二者观点相异的原因,在于岑氏<隋唐史>和陈氏"二稿"在编撰目的及体例上不同;二者立说的视野、侧重点亦相异.陈、岑二氏在隋唐史研究领域的各自建树乃至局限,恰恰构成后来研究者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在唐后期方镇使府中,府主与宾僚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近关系。当节帅和僚佐都入朝为官时,容易因旧僚关系胶固而结为朋党。在唐后期延续长达四十余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中,在幕为宾主,入朝为朋党的现象十分突出,牛、李两党中都有宾主在朝党同伐异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辟署制度在朝廷党争中曾起到不良的作用。宣宗时建立宰相与谏官之间幕府宾主回避制度,应该是朝廷有惩于先前宾主在朝结为朋党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诗,是研究中晚唐牛李党争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诗歌虽然从自身的角度记载表现史事,但涉及到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尤其是党争激烈时,官场上、人事上倾轧的程度与复杂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党争使他的政治命运受到很大的挫折,对他心态的变化更有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活于晚唐、五代时期的牛峤是甘肃有名的词作家,定居前蜀后,成为“花间词派”有名的大家之一,为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牛李党争是晚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传统认为,党争的焦点是对进士科的态度,牛党重进士科,李党重门第,李党是反动的,牛党是进步的,因此,关于两党的评价是偏牛非李。笔者认为,传统观点有失偏颇,本文就牛李党争的焦点,两党的社会基础以及评价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9.
唐代李德裕,出身名门显贵之家,历经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德裕的为官历程,始终是与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牛党集团和强大的宦官势力斗争相伴相随。在平定边患、整顿内忧方面,立下了显赫功绩。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罢相,牛党之徒白敏中、令狐陶、崔铉等掌握朝中大权,将李德裕贬往海南。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李德裕和韦执谊两人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在祭祀韦执谊青冢之际,李德裕写下了《祭韦相执谊文》,表达了对韦执谊的无限思念。以李德裕为代表的许多唐代贬官,为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海南岛的后裔问题,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谜团。  相似文献   

20.
牛僧孺的《玄怪录》被公认为是唐传奇专集的代表作品。与六朝志怪小说、唐初盛期传奇单篇及专集相比。作者在艺术上刻意探索、自成风格,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作者创作意识的更为自觉;在叙事方式上有意摹拟人物对话或分层叙述;在怪异的故事情节里加强人物性格的塑造;善于营造诗意美的意境。反映出作者兼重史辞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