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娄和军 《视听界》2007,(1):76-78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之崛起,可有三重解读:从宏观社会背景而言,(《大国崛起》叩击了我国当下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对“和平崛起”这一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有力探究,激发了各阶层对公共议题的深度思考;从中观的传媒环境而言,(《大国崛起》在日趋感性的电视娱乐化浪潮中,以一种理性的姿态,呈现有别于传统悲情史观的新史观,令受众耳目一新;从微观的纪录片创作环境而言,《大国崛起))不落历史题材纪录片探秘、解密之窠臼,将知性诉求与商业诉求较好融合,实现了纪录片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杨静 《今传媒》2015,(1):98-99
纪录片是一种内容追求本真、贴近拍摄对象主体本身的片种,它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并且注重影片的画面质感,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便是《大国崛起》产生的背景,而《大国崛起》的出现让中国电视纪录片重新受到了关注,在内容方面另辟蹊径,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特点,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仅选材好,而且拍摄手法新颖,可称得上是编码与解码成功的双赢之作。《大国崛起》的成功说明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正是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使得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流通。  相似文献   

4.
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类型。最近20年的纪录片创作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尝试。本文在对《大国崛起》和《中国崛起》两部中外同类型纪录片进行文本、镜像层面横向比较的同时,也对民族志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表现和启示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6.
方青 《新闻世界》2011,(7):228-229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从2006年到2011年,几番重播,久映不衰。火爆的收视率,可观的延时性是中国纪录片史上前所未有的,而它所引发的热议也是空前的。这部纪录片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它给我们又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7.
武新宏 《青年记者》2007,(18):58-59
中央电视台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是一部系列文献纪录片,第一次用纪录片的形式,将500年历史长河中,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立体、直观地展现给观众。《大国崛起》不以呈现一个国家的历史全貌为目的,也不拘泥于历史的枝节和表象,而是更加注重发掘表象背后的本质,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在视觉效果上营造吸引力、冲击力,用多元化的叙述手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9.
黄媛媛 《视听界》2007,(1):68-70
编辑荐言:在2006年末激起巨大反响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编导大量运用了电脑动画,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许多无法重演的历史厨面,令人耳目一新,让业界从中看到了电脑动画与纪录写实联姻的美妙结晶。此时,梳理这一命题,无疑有着格物致知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陈雪阳 《视听界》2004,(5):45-46
若以“文以载道”的传统模式来考察中国纪录片的当下状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这个“道”并非为意识形态独家占有的话,那么其空间是相当广阔和多向度的。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文本可以载“主流之道”,亦可载“边缘之道”;可以载“精英之道”,亦可载“大众之道”;可以载“机构之道”,亦可载“个人之道”等等,只要它们不僭越其现实空间的合法性,多种纪录片将能在其各自的“道”上奔驰。《空山》(1997)让人看到由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可能性;《村民的选择》(1997)可以被视为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能看  相似文献   

11.
刘存宽 《视听界》2012,(4):58-60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像《大国崛起》、《故宫》、《敦煌》、《天启》、《大秦岭》、《我决定爱你》、《生命》、《美丽中国》等。《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考察优秀纪录片可见,叙事技巧的创新为纪录片赢得受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故事性的追求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但是,对于故事性的过度强调,甚至不惜牺牲事实本身的追求已经极大地损害了纪录片的创作。 现在的纪录片创作可以说是十分繁荣,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江苏电视台的《江南》,黑龙江电视台的《犹太人在哈尔滨》、《两个人的七天》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12,(8):4-5
编者按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拔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邓武 《青年记者》2009,(22):76-78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从幼年到成熟的历程,而中国制作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纵然有《大国崛起》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总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却难与国内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也与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不相符。对中国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有利于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5.
马莉 《传媒》2012,(8):17-24
当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又一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与此前《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热播不同,此次的热潮是"自下而上"被掀起的。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类型中品质相对较高的产品,一直瞄准的是高端受众。《舌尖上的中国》一片则是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央视从正确的传播动机出发,选择正确的传播时机,开展了一次成功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内容上,《大国崛起》出色地承担了央视作为主流媒体传播主流文化的责任,在传播方式上,运用了多样的劝服方式。但是,该片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仍存在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17.
广播影视     
《传媒》2007,(2):75-76
CCTV牵手Open V共推“春晚”节目视频搜索;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1月底在韩国开播;2006年全年票房超过26亿《电影促进法》初稿已拟定;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品牌研讨会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19.
钱群 《视听纵横》2002,(4):57-58
以人为本,这是中外纪录片安身立命的根本。美国新闻学者麦克&;#183;道格尔说:“所谓人类兴趣,或日人情,指的是人对于同类的关心,其中包括对他人的苦难、不幸的同情,对友谊的渴望乃至于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关注。”中国纪录片的崛起并日益蓬勃,人的主题的开掘、提炼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沿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来探寻这条人性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开始大量出现,<失落的文明>、<历史的转折点>等均以真实再现历史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进入21世纪,<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丝绸之路>等弘扬主旋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大拓展了观众的视野.而央视打造的<大国崛起>则代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