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先勇是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孽子》通过对社会边缘人物同性恋群体的书写,几乎展现了当时整个台湾的社会面貌。其中的多个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力比多理论。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精神现象、揭示人性本质,有益于深入剖析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一部关于道德、文化、宗教的经典作品,也是一部关于精神分析的有先见之明的杰作.本文拟从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以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为依据,指出白兰力比多升华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教社会的束缚及其健全人格所提供的保障;白兰力比多升华的途径则在于将早期力比多升华成为爱的信念、艺术美的追求及对人们的博爱;白兰力比多升华的结果是实现了自己本能冲动的适当满足,也避免了自己力比多与社会的冲突,为社会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最终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真正女主角.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指出,"力比多"不但是性冲动的力量,也是人格发展的源动力。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不合常理的对待自己和家人的畸形性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对"力比多"的分析得出答案,是性本能受到极度压抑而得不到宣泄和升华才导致了她人格的变异和人性的失落。  相似文献   

4.
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印第安族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进行解读,我们看到,虽然白人文化的翻译试图把印第安文化变为附属文化,但作者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反抗,使得印第安文化也能从主流语言中进行逆向翻译,发出边缘文化的响应,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印第安人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承载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吁求,但在文学话语中革命意识形态与情爱和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却是复杂的。1920-1930年代,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是矛盾共存的,既相互对立又有共振。而1940-1950年代,则是革命意识形态对情爱力比多的整理时期;到了1960-1970年代,革命意识形态终于实现了对情爱力比多的彻底驱逐。这说明在本质上,革命意识形态对作为个性主体的情爱力比多是排斥的。当个性载体——情爱力比多被驱逐的时候,知识分子也就同时从革命文本隐身了。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5,(3):84-87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从"力比多"出发是解读铁凝笔下女性性心理最合适的注脚。长期以来,女人作为男性泄欲工具,丧失独立个体的生命价值,陷于男性欲望镜城的囹圄之中。铁凝通过不同原欲观的描绘,从多角度无情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性本能的蔑视与禁锢,肯定女性肉体在艰难中的苏醒,呼唤女性主体意识的回归,探寻女性力比多的移置与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7.
罗嫦春 《华章》2007,(7):122
力比多的概念在弗洛伊德所有概念之中无疑是相当重要和基本的一个,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中,这个概念甚至导致了学派的分裂.本文试图论述在Schreber个案中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概念以及个案中力比多的贯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尹湛纳希(1837—1892),在他一生的笔墨生涯中,创作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大量优秀作品。《红云泪》是作者在二十几岁时写出来的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作为尹湛纳希长篇小说中的处女作,对于研究作者的创作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的历程离不开“家”,“家”成为了人类一种基本的生命取向和必然的人生归宿,因此反映生活的文学总是在主动或被动地围绕着“家”这个话题。本文意在解读我国长篇小说对家族这一母题的倾注与重视,阐述了家族文化与长篇小说结合的现实与理论依据,并就家族文化在长篇小说中的价值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最后重点论述了我国当代长篇小说中的家族母题形态。  相似文献   

11.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12.
吴趼人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们大多把它看作是一部讽刺社会的暴露型小说.其实,它是作者的自叙传小说,不但小说主人公“九死一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和主题意蕴也都体现了自传性.小说中展开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谴责,都与作者的身世感怀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创作突破了“小说界革命”理论中狭隘的政治功利性,丰富和推进了近代小说启蒙观念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3.
认为小说主人公康妮与梅乐士的情感追求象征着一种对健全生命力的憧憬,而被康妮先后遗弃的几个男人则象征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生命、人的心灵的摧残和戕害。这表明小说具有一种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王春林的文学批评差不多伴随了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全过程。在量的积累上,他的批评逐渐显示出了清晰而鲜明的风格,“作品论”中的“细读”品格体现的别样的批评理念,既寄存着他个人的文学理想,也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主义”批评的反照镜子。尤其他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立“史”的尝试,从实践的层面,可能给“重写文学史”之后的再重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染小说中孤傲清高的女主人公与任何组织和群体都保持着一种疏离状态,她们总处在逃离“此在”与告别“他人”的路上,“逃离-自闭-告别”构成了陈染小说女主人公的基本生命状态,因而“逃离-自闭-告别”也成为陈染小说一直演绎的颇具存在主义色彩的母题.  相似文献   

16.
学界历来主张己卯本为“董康旧藏”,但检点董康《书舶庸谭》有关《红楼梦》之记载,并未发现与此相关的记载。(《红楼梦》现存各版本对太虚幻境“六司”之记载存有异丈,诸多迹象表明甲戌本作“夜哭司”曾遭后人篡改。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作为主角的安娜,其形象承载着作者诸多思考和愿望.分析她的形象有助于加深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安娜对于“自由女性”身份的诉求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朦胧到自觉,由退缩到无畏,由思想到实践,终于能够确证自己个体力量和女性存在的权利,并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女性定义了“自由女性”身份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采用小说材料来修史是学界的共识,但历来褒贬不一.宋人吴缜《新唐书纠谬》就认为,《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在史家眼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作为“史实”用来修史,《新唐书》又是怎样甄别小说材料的,它如何把小说“正史化”?《新唐书》采用李公佐《谢小娥传》来修撰《列女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借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一窥唐宋史家的小说观念和史实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