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沁文 《教育与职业》2006,(15):164-165
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亟需加强教学改革力度,特别要突出文艺学、美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强化人文精神教育,突出对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审美解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泰利埃公馆》作为莫泊桑的又一力作,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最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小人物的荣与辱”.作品借助对照、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教堂与妓院之对照、庄重与轻浮之对照、乡野与都市之对照、纯真与堕落之对照,以及鸭子等意象的巧妙象征,揭示了妓女这类社会底层特殊女性群体所具有的复杂心态与对立人格,批判了肮脏罪恶的社会制度对女性的侵蚀与腐化,表达了对人性最初真善美本性的礼赞及对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1.莎士比亚在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一磅肉”的故事。尽管它包孕着“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寓言式道德主题,但剧情的一波三折、摇拽多姿,却使无数观众为之叫绝。这在相当意义上得之于巧妙圆熟的技巧,如同中国相声艺术中包袱的铺垫翻抖。巧妙在于,剧作家在处理题材时,充分运用智慧,以机智(wit)作为塑造性格、结构情节的重要手法。  相似文献   
4.
质量工程背景下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下,我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培养方案,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学体系,加大教学激励力度,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相似文献   
5.
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及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作用,分析了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原则,探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要素、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监控的对象——客体、监控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主体、评价方法与指标、调整机制等要素,应通过监控、评价、调整、再监控、再评价的循环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渐进式的监控,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追寻”与“在途中”——西方小说鉴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 ,以追寻为线索 ,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 ,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杯”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中西文化的形态和内涵,一是伦理型的,具内向型、和谐、群体意识性征;一是科学型的,具外向型、对立、个体意识性征。故而其审美意识有忧患与乐生、空灵与追寻、和合与悖逆之别,文学之审美表达方式上有表现与再现、写意与写实之分。这使中西文学表现出不同的情采意趣。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合地方发展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树立为地方服务的观念;加大专业调整与建设的力度;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以追寻为线索,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怀”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