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本文结合贾樟柯的影片,分析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情节淡化与诗意美学、微观叙事与真实美学、边缘叙事与人文关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影片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书写风格,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颇具独立意味.从贾樟柯出发,对其个人影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的电影一般被认为是以底层的视角来反映当前时代背景下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但是从叙事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贾樟柯的电影却又体现了一种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通过镜头、符号、故事这三个电影叙事构成的重要成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贾樟柯电影在叙事上暗含了另一种对于生命和时间的理解,他的电影是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叙述的是生命的过程,用细微的眼光呈现一个个我们时常会忽略的生命过程和生命的本质——流失。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影史无法忽视"第六代"的存在。十多年来,第六代在故事主题、叙述手法、拍摄方式、美学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更加关注都市场景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使宏大叙事逐步退场,他们以个体化、情绪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纪实性的拍摄风格,正在创造着中国电影的又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当中国电影不断趋于商业化的时候,贾樟柯以他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步入影坛。他将镜头执著地对准社会的边缘人,客观地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揭示他们的情感和心灵。贾樟柯为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丝新风。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和顾长卫的电影均属于小城电影的范畴,他们把电影共同的叙事背景放在了小城。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电影以表现小人物的命运为主题,选取中国内陆小城作为叙事背景,达到了用电影记忆历史、关注个体生命的目的。顾长卫则是由"中国第一摄影师"而转型为导演的,他以一颗悲悯之心把七八十年代的小城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抗争或屈服呈现给观众。他们的电影在镜头的调度上很有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必要,两位导演大量使用了长镜头,使影片的表达效果更为真实,表现内容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正《天注定》的电影美学王蒙蒙导演贾樟柯以真实的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天注定》。影片保持着贾樟柯一贯的风格,着力于对边缘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呈现了大时代的另一面。同时,影片在技巧方面也颇有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一人物设定电影《天注定》由四个故事组成,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分别是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这三起刑事案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分析中国传统美学“虚实”艺术在电影画面、叙事、风格诸方面的运用特点及其意义,为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电影化的走向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审美风格的转变,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美学风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从主题、人物、情感、主客体等多个维度探索了美学风格的转变,影片在主题、人物、叙事手段以及美学主客体的处理上都为当下主旋律电影美学风格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