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庞石帚先生是20世纪前半叶蜀中著名学者。论著宏精,而诗名尤高。所作《国故论衡疏证》为当时蜀中各大学重要教材,影响深远。本文着重介绍了《国故论衡疏证》的成书过程以及它的突出特点,这就是:鸿博、精审、打通。  相似文献   

2.
缀合敦煌文献中的6个卷子,可以完整展现《佛法东流传》的原貌。从内容来看,《佛法东流传》与智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基本吻合;但从文章内部透露的相关信息推断,两书不可能出自智昇之手,而很可能源自释法琳《释老宗源》。《释老宗源》因收录了《汉法本内传》被“禁断”传播。智昇以续补《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名义,将《释老宗源》中的佛教部分辑录出,以《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之名顺利入藏。至于敦煌本《佛法东流传》,早在《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成书之前就以单本形式流传于世了。  相似文献   

3.
学界研究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时通常提及的版本是茅元仪万历四十五年刊刻本,而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则长期被忽视.这两个版本不仅题名有“内阁”二字的差异,而且第七、八两卷的内容多处不同,均关涉申时行与徐学谟的品行.茅本对二人多有诋毁之语,而明刻本则无过激之词.通过请版本专家陈先行先生比勘两个版本刊刻时间之先后,并进行内容比对和辨伪,可以得出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乃《首辅传》现存最早版本的结论.进一步探究王世贞与徐学谟的关系,更可以确定茅本中对申、徐诬陷之语乃篡改者所为.《首辅传》最早版本重现读者的阅读视野,可以令我们更准确地评价王世贞的史德,且对恢复徐学谟君子形象有益.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的丧葬观及哀祭文体思想主要体现在<国故论衡·正赍送>中,其哀祭文创作也有所涉及.<国故论衡·正赍送>批评了时人"于情为失衷,于事为失顺"的丧葬行为,认为丧葬要以朴质从简为宜,"慎终追远,贵其朴质者也."而哀祭文体创作要"文敞者宜返质,谓当刊剟殊名,言从其本".章太炎的哀祭文创作在形式与内容上大都体现了其循名责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整理了敦煌遗书中的汉文和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对全部文献梳理后发现,现存敦煌遗书中此经有两个汉译本。其中,汉文甲本为玄奘译本,与传世本内容一致;乙本译者不详,是根据藏译本译出,与玄奘本出入较大。而敦煌遗书中的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亦存两个版本,通过与现行的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比较,现行德格本可能是在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也就是说,敦煌本《六门陀罗尼经》中的汉译本存在传世本没有收录的新版本,古藏文的两个版本亦与传世本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6.
上海图书馆藏有两部《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 ,称之为上图甲本、上图乙本。文章就这两个本子的插图、卷题、内容文字、评语诸方面对照各种流传版本后 ,肯定这两个版本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的.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版本是印行于1608年的四开本。后来莎士比亚的同团演员搜集了36个剧本于1632年出版了被称为第一对开本的戏剧集。尽管莎剧编辑们利用这两个版本互相参照,互相纠正补充.产生了一系列的混合本.但是现代西方学开始强调应该把《李尔王》的四开本和对开本作为两个不同的版本都收入莎士比亚全集。本拟对收录于《新编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中的两个版本在内容上的几个主要不同之处作一简单的比较分析.以使读对这两个不同的版本有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桃花女》现存有两个完整本子,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这两个版本从题目正名、曲词宾白到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都存在一定差异。《元曲选》本比脉望馆本多出八支曲子,宾白更为整饰。脉望馆本语言更为舞台化,《元曲选》本则更为案头化。情节设置上两个版本也有少量不同之处,《元曲选》本还增设了丑角和搽旦。脉望馆本应当比《元曲选》本更接近元刊本。  相似文献   

9.
宋刘黻《蒙川遗稿》有三个版本:四卷本两种,即四库全书本和孙诒让校勘本;十卷本一种,即南京图书馆藏的清丁丙跋明抄本。本文考证《蒙川遗稿》的主要内容、三种本子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优劣,同时在方志中辑得佚文《云门福地记》一篇。  相似文献   

10.
一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谈到版本,首先要弄清楚“版”是什么?“本”是什么?合称“版本”,是何含义?这便需要对我们祖先记事、钞书的工具和材料,有个初步了解。在人工造纸术没有发明以前,古代是用竹简、木牍来记事、钞书的。《论衡·量知篇》说过: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寄给金陵刻经处的三封信作于1909年4、5月间。他对于杨仁山是以佛学前辈视之,并未曾拜师执弟子礼。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缘起》作于1919。章太炎崇尚佛学,除了因“中遭忧患,而好治心之言”,还有《缘起》中所谓“修己治人,所补益博”的社会意义。而“与平生朴学相似,易于契机”,则是章太炎对法相唯识学感兴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在昆明学院昆师路校园内发现国学大师章太炎书碑一块,碑文内容为云南民国时期将军金汉鼎家传。经查阅史料和多方查证,章太炎曾于1917年(民国六年)受孙中山委派到云南说服唐继尧出兵护法,在那个时代,章太炎、李根源、朱德、金汉鼎等先辈们之间交谊深厚,都曾为革命呼号奔走、艰难奋斗。  相似文献   

13.
朱希祖是民同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与鲁迅、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共同受业于章太炎。他对章太炎先生十分敬重,章太炎对他也非常赏识。朱希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太炎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史风格,而且不断突破师说,在史学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史学的独立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关注道德问题的突出代表。他认为,道德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并从民主革命的立场出发,提出反功利主义的、革命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从政失意的张东荪和张君劢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企图将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方案搬入中国,以期实现自由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张东荪和张君劢对于"社会主义"方案的理解则各有千秋。张君劢沿着自由宪政的思路,主张学习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张东荪强调思想自由、借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衣钵,构筑自由路径。虽然俩人在"社会主义"方案的具体设计上意见相左,但都是以自由为核心、反对阶级斗争,同属于"假社会主义"的序列。  相似文献   

16.
清季民初的学术转型,既包括了学术思想、方法的转型,也包括了述学理念、文体的转型,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许多学者均在反思中国传统述学范式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述学理念,而章太炎即是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一个。章太炎的述学理念,主要由两个关键点构成,一是由博返约,二是注重轨则。这两点均与清季民初学术转型的时代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古文经学派大师章太炎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章太炎发挥了先锋作用,对传统国学的存续做出了特别贡献。  相似文献   

19.
晚清输入中国的西方社会进化论主要有两家:即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赫胥黎的"互助进化论".仔细阅读清末报刊上的各种论著,可以发现,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斯宾塞的学说.无论是改良派的严复、梁启超还是革命派的章太炎,无论是主张温和改革的官员代表还是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都深深地打上了斯宾塞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