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就<曾国藩家书>本身而言,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本文着重从朗读学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家书>中涉及到的朗读的作用、朗读与背诵、朗读的读法、朗读的主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期望给朗读者,特别是语言教师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吴浩 《阅读》2012,(4):50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就像树有根一样,树有根,才会生出枝叶花朵。人立定了远大志向后,就要保持谦虚大度、助人为乐的态度。能够做到这样,自然就会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为世人所知;而较早登上历史舞台的阮元,其影响力在今天看来远不及曾氏.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军功卓著,在文教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从当今对曾氏家书及文集之推崇可见一斑,因此,曾国藩研究热长盛不衰.阮元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显宦要臣,被称为"三朝元老,九省疆臣",文治武功都有所建树.阮、曾二人前后相继,所处时代虽有差别,但两人为政、为学、为人的特点,以及两人事功的成就和影响却有很多相近之处,并且都反映出时代因素对于二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笛法兰 《阅读》2013,(Z1):82
待有余而济人,终无济人之日;待有闲而读书,终无读书之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等到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帮助别人,那就永远没有帮助人的时候;要等有空闲的时候再去读书,那就永远没有读书的时候。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及时去做,不要  相似文献   

5.
读书要了解次第与方法。有了次第,才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遍览群籍;懂得方法,才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地成书立说。学习古代重要经典——易经,更是如此。提出五项易学的研究方法,分别是明源流体系、立扎实根基、寻明师指引、勤搜集考订、重体验实践,相信对有志易学研究者,能建立基础的知识,并指引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优秀竞技健美操和啦啦操运动员人格特征,分析从事竞技健美操和啦啦操对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到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材中,运用16PF人格问卷对华东师范大学51名竞技健美操和啦啦操运动员进行测查并建立常模,结果表明:(1)女运动员的乐群性得分高于男运动员,男运动员的稳定性得分高于女运动员;(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有恒心、有毅力,有恒性得分高;(3)训练年限越长,独立性得分越低,幻想性得分也越低;(4)运动员运动成绩越好,独立性和怀疑性得分越低。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目标从三方面作出了规定,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强调了对人的培养。要培养一大批有信心,有恒心,有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为,二十一世界是竞争激烈的时期。为了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战线上对人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对人的培养呢?我认为对人的培养不是单纯地说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渗透、去培养。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力。人们说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开端,自信则成功了一半。也有人说,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力,就会化…  相似文献   

8.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前人的读书方法中,不难看出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多么重要。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也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是新课标的要求,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较重要的一点。如何质疑,质疑什么,什么时候质疑。这些: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曾经让我感到棘手,感到困惑。当我们老师上完一堂课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说明学生的学习还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之所以提不出有…  相似文献   

9.
宋雅巽 《阅读》2014,(39):24-24
<正>我老爸的口头禅是:"做事要细心,要有自己的主见";"读书要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多读书才能长知识"。爸爸是个幽默机智的人,我经常和他一起探讨问题,但他从不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帮助我去寻找答案、寻找方法。在我刚认字时,他就教我查字典,现在我只要把字典一翻就离那个字的位置不远了。爸爸做事不仅细心,而且严谨认真。有时妈妈为做一个决定征求我意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的管理理念,不仅是个人历史经验的结晶,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管理的智慧,我们将其识人、育人、驭人的理念运用到当今图书馆管理领域,对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民主化管理、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以及经济保障机制建立等管理工作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对于发挥图书馆的最大功能,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它既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理论原则,又是解决诊断治序等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中说:“医道在乎识证、方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识证、立法、用方是辨证治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独立性的三个环节。识证就是从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入手,经过分析综合然后判断属于何证、立法是据证确定治疗法则,用方是根据辨证、立法的要求选方用药。识证、立法、用方三者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它们都有规可循,即识证要遵循相关律、立法要符合治则律,用方根据组合律。我们又称相关律、治则律、组合律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三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国学既是文献的学问,又是德性的学问,更是养成完美人格和延续民族文化传统的学问。对待国学,不但要准确理解,大力弘扬;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付诸实施,并使其常新。  相似文献   

13.
我从小就是读书迷。今年我82岁,算下来,跟书打交道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了。我小时侯别说没有电视机,连收音机也没有,我读书就是为了找乐子。还不识字我就读书,读连环图画。那时侯连环图画是出租的,一天租一部,不但看故事,还描图画。当时我的英雄偶像是赵子龙。在连环画里找到乐子,日子好过多了。接下来就识字了。在你们进幼儿园的这个岁数,我被关在私塾里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等到进小学一年级,我已经会用文言文作文。识了那么多字,为了找乐子,自然就找小说看。看的都是大人们看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相似文献   

14.
陶澍和曾国藩都是近代中国的著名人物,生平却未能谋面;但陶澍对曾国藩的影响非常深刻。在理学经世、改革弊政、整顿吏治、育才用人等诸多方面,曾国藩都继承和发展了陶澍的思想。曾国藩对陶澍也很尊敬,引为行政做人之师。可以说,曾国藩是陶澍思想和事业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相似文献   

15.
以刘勰的《明诗》篇为核心,就诗歌生成而言,从"感物吟志"的辩证关系探讨诗之生成;就诗体而言,刘勰坚持"诗有恒裁"同时,看到了诗歌体裁的进化;就诗之体貌而言,提出了"随性适分"。  相似文献   

16.
钱红芬 《阅读》2012,(6X):1-1
<正>在我们平日的读书活动中,常有同学一本书拿到手,很快就能读完。但是,当你问他书中的一些问题时,他则不知所以然了。快速地把书读完,只是阅读能力强的一种表现。快速阅读,往往理解不深,记得也不牢,收获就不大。难怪有的同学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书读了那么多,可作文水平就是上不去,为什么多读书没有用呢?"  相似文献   

17.
读书须会问     
房元品 《阅读》2007,(7):1-1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是双方心灵与情感的交流过程,阅读中遇有疑惑的地方,就要请教别人,我们要学学孔子的“每事问”精神,阅读中做到不懂就问,多问才有学问。不过,这“问”中也大有学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有的放矢,这是古训。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为学问而学问,那么这门学问便成了一现昙花。新则新矣,奇则奇矣,却没有生命力,钟爱者们吹吹打打,热闹一番,到头来销声隐迹。然而,作为比较年轻的、在中国近七、八年才复苏勃  相似文献   

19.
常听一些学生说:我很喜欢读书,可读完后印象不深.有的还忘了,收获不大.能力稍强一些的学生即使做了些读书笔记,也只不过是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解释几个词语,归纳几个段意;多数学生则是读书不动笔墨,死记老师讲的内容,照录老师板书.讲了这篇文章,掌握了其中内容,再换篇文章去分析,就无从下手.这样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读书方法都不具各,怎能谈学习能力的提高呢?又怎能不发出读书而无获的感慨呢?这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读书目的问题,有读书的态度问题,但更多的却是读书的方法问题.因此,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所以,一切学术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在读书方法上大动脑筋,创造了许多增强记忆,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必须从素质教育入手,必须抓“读、思、辨、写”的新路子,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广读,博其识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读大量的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这个道理。分析那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情况,不难发现,他们从小都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读过许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