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阅读教学仍存在下列偏向:强调情感熏陶,容易舍弃语言训练;重视阅读感悟,容易忽视思维训练;尊重独特体验,容易失却价值导向……可见,寻求教学中诸多关系的平衡,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本领的。"可见,任何时候,"发展语言"都应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舍此就不是语文。实施假设导读,就在于借助假设,妥善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强化学科意识,凸显学科本质,重视语言发展,把精神提升、思维发展、个性张扬与语言发展融为一体,让假设为教学和谐助力。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重讲轻练"、"重讲轻读"的倾向,大部分时间被用于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而留给学生朗读、背诵以及情感体验的时间甚少.现在许多教师对"多练少讲"、"多读少讲"已有所重视,但为练而练、为读而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1)只重练的形式,不重视练的效果,即忽视语言训练与思想内容的联系,思想内容未与训练内容同步;(2)只重读的时间,不重视读中情感体验的过程,使读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义与要求.怎样才能防此弊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当前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条主线,在训练中突出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亦是学生课堂语言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它既包含直觉的"意会",也包括语言阐释的"言传".所谓语感训练,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正误感、语气感、节奏感、美丑感、层次感等方面的训练,语感依存于听、说、读、写活动中,它能帮助我们通过语言的直观形式迅速理解语义、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就从加强朗读训练、创设感悟情境、学会审视语言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6.
席亚仑 《青海教育》2004,(12):24-24
一、自主学习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来表现。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人。加强朗读指导,组织不同层面朗读(理解的读———积累的读———运用的读)训练,使学生通读、熟读、有感情地读课文,以朗读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要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主,抓准一个点进行语言训练。教师要凭借课文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训练,这是教学的实质。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语文老师都把朗读训练看得十分重要,用心地想要把学生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可是,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了,也在尝试着做,但仍有许多的朗读指导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9.
习作教学往往重视指导、重视写作、重视修改而很少重视读者的作用。近年来,在习作教学中研究和实践了"五读递进"习作法,充分发挥读者的作用,产生共振共生的作用,促使儿童习作语言的发展。"五读递进"习作法:"一读纠偏""二读分享""三读引导""四读提升""五读共生",能充分发挥学生、老师的多元作用,使学生在习作之后自觉纠偏,乐于分享,接受建议,修改完善,真正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真实具体地记录下来,永久保存,使习作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训练、感悟是语文教学众多策略中的两个基本向度,曾分别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词,也因此有相互抗衡之势,甚至被置于对立面。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引起广大教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为语文教学确立了新的坐标。这一坐标正是以感悟与训练互为经纬,让训练在感悟的基础上推进,感悟在训练的落实中生发,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引导学生触摸语言的温度,感悟语言的思想,体会语言的精妙,学习语言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陈利霞 《考试周刊》2014,(54):106-107
<正>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好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忽视了"写"的训练。很多教师认为"写"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中,无沦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文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见,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培养缺一不可。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重视听、说、读的训练,而对于写的要求却很少,导致学生们一听到要写就特别惧怕。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激起学生写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5.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6.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目前"新课标"推动下,本文试着对散文教学的"读、议、评、说、写"训练模式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主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经验化;二是模式化;三是习作训练弱化。经验化表现为只重视从阅读实践产生的语言经验转化为语言技能,忽视语言知识在语言技能形成中的作用。模式化表现为只重视文学欣赏模式,忽视教学模式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表现出重朗读轻默读,重感悟轻质疑,重讲解轻自学,重词句轻篇章,重分析轻训练等现象。习作训练弱化,表现为习作能力训练体系不清晰,读写结合带有随意性,习作训练时间未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9.
王玉芹 《学周刊C版》2011,(2):108-108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