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伟 《地理教育》2013,(Z1):15-16
<正>一、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与规律的理解与记忆中学地理课内容十分宠杂,范围极为广阔,从祖国到世界,从地球到宇宙,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许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和感知。而乡土地理教学突出特点是有强烈的实践性,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和乡土地理考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对教学中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东各地市的98位幼儿教师就乡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乡土文化概念理解、课程开设的幼儿年龄适切性及乡土文化课程所面临的最大困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乡土文化教育,且对乡土文化内涵的理解显示出多元化特征,而经费不足、家长不理解、社会认可度低、缺乏专家指导等问题成为困扰幼儿园开设乡土文化课程的最大困境.  相似文献   

3.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历史所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学生一般难于理解,而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乐于感知、容易接受的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具体而生动的  相似文献   

4.
2023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曹多勇的《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与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人文主题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通过赏析德贵这个典型形象,可以深切地理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需要调整策略和思路,与高考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以它自己的方式对待万物生灵,简单而和谐。它的每一条规律都是质朴的,都要人们用心去理解。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如果对自然知识一无所知,只凭冲动办事,只会把我们引向相反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高中地理是一门需要学生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实践和调查活动的学科,而乡土资源是学生熟悉且可以轻易获取的社会资源,是实现地理学科深层次教学的关键媒介。文章首先阐述高中地理乡土资源的内涵,接着总结乡土资源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最后提出教师要从融入乡土元素、运用乡土案例、渗透乡土情感、设计乡土练习等几个方面有效应用乡土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蒲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蒲宁小说中的乡土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深爱自己的祖国,因此他以平实的风格,朴素的语言来描写自己的故乡——庄园和自己的祖国——俄罗斯的故事。本文将以蒲宁乡土小说中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矛盾的乡土环境,和爱而不得的乡土情怀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简要分析,论述蒲宁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母题,以便更好的理解这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因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在作品中对乡土所倾注的别具一格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化是乡土作文的基本素材,乡土作文是对乡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传播。引导学生走进家庭、学校、社会,观察、感知、理解乡土文化,从大量的素材中摄取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不拘形式地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事写出来,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从而提升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9.
风格即人。从表现内容到艺术形式,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小说的特异性,也使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从现代作家群体中凸现出来,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是主观情致非常浓厚的作家,他的创作旨意就和鲁迅、废名、萧红等乡土作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他不是要表现现实的乡土人生,而是借乡土素材的特殊性,表现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他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重新安排一次”人生,“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以及对生命的神性理解,使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锋文学的一脉,吕新小说创作中有其他先锋派作家所不具备的乡土文化色彩,在其文本之中,大量晋北山区形象的摄入,对农业社会的眷恋以及文本中流露出的乡土的人文价值取向都深刻地表明了,他是一个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有着深厚而坚实的乡土文化内涵的作家。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其作家中所蕴藏的浓厚的乡土文化理念,从而对吕新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毕淑敏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在散中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感悟,阐述了她的人生观、女性观。表现出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诗人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通晓音乐、绘画,才华横溢,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迷人的光彩饮誉文坛。她生性娴静、孤僻,极少与邻居人交谈,喜爱在荒原上漫游,一生虽然短暂、凄苦,却一心向往自由,在想象的诗歌王国中舒展着心灵的彩翼。自由是艾米丽.勃朗特诗歌的主题,也是开启其玄远诗歌境界之门的钥匙。其自由观念的基点在于基督教人性观,即主张从各种捆绑和束缚的毁灭性势力中求释放。其源源不绝的灵感,源于对故乡野性、粗犷的荒原的眷恋,同时,诗人通过对色彩、线条及主体凸显等绘画技法的巧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给人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营造出画意浓郁、自由无羁之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陈敬容是九叶诗派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一生曲折不平,但她在苦难面前没有低头,一生与诗为伴,用诗来记载苦难生活和情感历程,同时努力地超越自己,诗风不断发生变化。《山与海》是诗人诗艺成熟期的作品,抒写了作者晚年容纳苦难的广阔胸怀,诗中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成为作者执着于生命苦难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名的女性词人,她现存的大部分词作中都有对于花的描写,李清照在对花的描绘和进行花意象的塑造中,很好地表现出了人花共爱的情感关怀,花人互喻的创意定势,心花互释的人内涵和屈陶风韵的审美追求。李清照对花的吟咏,从抒情主体,吟咏方式到审美意蕴等,都极具特色,其所创构的花意象,是高雅女性意识的投影和高尚人格情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5.
散文化小说家们由于文体本身的局限不得不忽略了文学的现实功能,或者说把小说本来可以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狭隘化了。但萧红突破了这个无形的茧。今天我们读萧红的小说,读到的绝不是有些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化小说中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活与人性美景,而是她肩负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对故土进行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她俨然继承了鲁迅冷峻凛冽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过,罩上了一层清新柔美的轻纱。  相似文献   

16.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作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背后隐着其特定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趣味。张爱玲对时空的幻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关注,她不仅在小说中尽抒生命流逝、世事乱离之感,而且以灵活多变的时空变换机制描摹现实人生,表达苍凉的况味,时空在其小说文体中显示出审美与叙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埃米莉的诗歌在意境的营造上多是依从自我的性格,表现出一种忧郁而淡远,或沉郁又狂暴的风格。其类型主要有触情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和有情无景等,其中无不饱含着她对不幸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思考,浸润着她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对于自然人性的描写和追求是迟子建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对鄂伦春人代表的生命的强力和自由的赞赏,对儿童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的讴歌,对"傻子"所代表的另一世界对正常世界的观察,都表达了她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体现了一种悲悯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小说大师。她用全部生命作为体验,不断标新立异,探索和革新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吸收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美学观念,利用各个人物共同拥有的回忆片断来作为疏离的个体与时刻之间的无形连接,从而完美地呈现出了她所强调的个人意识的“发光的套子”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勃朗宁夫人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关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及精神需求。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促成了其诗歌鲜明的思想特点。她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唯美纯粹的爱情观,还处处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