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协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情景使学生形成对某一知识的感知、认识与深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李吉林老师强调:教育要由境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由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曾丽军 《师道》2007,(7):80-80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上常使用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成为我们进行情境教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人情”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境与情、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相似文献   

7.
曾丽军 《师道》2007,(8):80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审美情境的构建是诗意课堂的基础。通过问题入境,图文入境,音乐入境,想象入境,表演入境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创造诗一般的审美情境,将语文课文中的"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诗意课堂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情浓放飞诗一般的情感;诗意课堂应是尊重个性解读的,不拘于形激发诗一般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教育中,情境法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辅助教学手段。刘勰在《文协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叶圣陶在《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说法,此等精辟之论从根本上阐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熏陶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这是开展情境教学活动的历史性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情境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既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又有十分重要的深刻影响。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从有效情境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创设等方面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希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月光曲》这篇课文以精细的刻画和丰富的联想生动地描绘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教学中,我们在学生充分地预习好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了“境”,“情”、“曲”,“景”四个环节,帮助学生较好地弄清了贝多芬入境生情,由情谱曲,以曲抒情的创作过程。境我们先问学生:贝多芬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着情感,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运用信息手段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受到陶冶,掌握知识。运用信息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使情感活动,认识活动充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对诗歌进行理性的分析上,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误区,因为中国诗歌历来都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悟和体验。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入境——审美感知阶段“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境”,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中的“味摩…  相似文献   

13.
王凤 《考试周刊》2008,(2):22-23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点明了文与道、情与境、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情境教学的依据.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15.
人是最感性的动物,情始终伴随着我们。刘勰曾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的论述,这些为我们点明了情与境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交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利用语言、游戏、多媒体网络、故事、实物等多种途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情入境。  相似文献   

17.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教者的责任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启,以“读”为主要手段着力于“导”,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一、在轻读想象中领悟语言情境 轻声读,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象,感知语言内容,还原课文画面。因此,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内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谓切中要害。我个人甚至认为“情感、态度”应放在三维之首。因为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一堂课缺乏兴趣、缺乏情感,哪里谈得上学好这门学科?哪里谈得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呢?我之所以这样谈,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探索并注重实践的三个方面。一、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小学语文情境教育为主体,通过介绍情境教育理论基础及价值,对小学语文情境教育中设境·激情·入境·宽情的四个要点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