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应当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活动化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性课程。它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之一,体现了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同归。两年来,我校师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和发现,获得了课程、教师、学生三者的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儿童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周学松 《山东教育》2004,(31):51-5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与教师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正确理解课程活动性特征,灵活设计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成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品德与生活课“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由此可见,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载体.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开放理念,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思品教学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担负的责任,而这一课程目标应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单纯地讲解教科书,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活动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这里,本人将介绍教学时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互动实施的课程,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分别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等途径达成。  相似文献   

13.
王燕 《山东教育》2014,(11):51-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努力使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体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杨杰 《新课程研究》2009,(5):140-141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活动对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性”是其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及其它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一门崭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人们不禁问:“活动.以‘宠儿’身份进入课堂后,究竟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理解与体验的课程。依据本课程的性质,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用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明,活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如何把握《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本人结合冀教版教材,就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