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21世纪前十年间,美国与中国学者都开始关注世界文学史的新建构,这种关注主要是文学史理论。只不过,美国学者愿称之为"重构",而我们则认为,比较好的说法是"新建构"。而且,既是新建构,就必然有不同的建构模式,并且也有必对本土建构模式进行阐释。21世纪前十年以来,国际学术界同时并存三套篇幅较大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论著,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达姆若什(David Damrosch)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出现了转型性质的变化,产生了一批新术语和新观念,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形态的文学史研究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格局。问题意识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是形成这种格局的基本前提。当下全球化的进程为多元民族文学在交流与融会中逐渐凸显文学理论所具有的一般共性与地方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也为差异互见的中西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前提,全球化语境是影响当前及今后文学理论发展和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的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凸显中国文学自身的精神特质,培养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建构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学史哲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更多从差异性的角度关注香港的新文学史撰写,忽略了其对内地新文学史撰写传统的借鉴.内地文学以情感为主,通过情感基调、文字艺术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的品评方式和传统史学"以人为中心"的撰史理念对香港新文学史的撰写形成较大影响.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李辉英、曹聚仁等撰史者提供了理念、体例等层面借鉴的范本.作为教科书的文学史书写在规塑意识形态、激发民族认同、体现国家意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的新文学史书写亦有相似性.尽管香港的新文学史书写在治史理念等方面与内地有所不同,但诸多共性的呈现展现出其受内地撰史传统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4.
范伯群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在2000年和200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两部文学史著作。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一方面在编写体例、观点论述和文学现象的成因上均加强了史识整合,论述更加严谨和清晰;另一方面在作品细读、资料征引和图像配备上显得更加完备和细致,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度和感性色彩。这一所谓的通俗文学研究"二期工程"显示了在通俗文学研究上走向纵深、精益求精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建构通俗文学与新文学"比翼双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个严肃的伦理学家,总是要构建体现自己个性和时代要求的伦理学方法体系。完整的伦理学方法体系由其哲学方法和研究方法两部分组成。王海明也不例外,他在《新伦理学》所创建的伦理学哲学方法即是当代新功利主义,它的实质内容就是由优良道德之价值体系、目的体系、标准体系、道德原则体系、规则体系和行为类型学说六部分内容整合生成的道德哲学。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即是发现方法、证明方法、证实方法和建构方法。在这一研究方法体系中,发现方法是获得伦理学知识的基础方法,证明方法是对伦理学知识的真理性的理论的或逻辑的论证方法,证实方法是对伦理学知识的真理性的实践的检验方法。建构法是将通过证明或证实而得来的各种各样的伦理学知识(包括概念、判断、命题)予以创造性整合而构建出伦理学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思想体系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顾随先生曾提出以白话表现新精神开拓新意境的词学主张,并以毕生的创作来实现这一目标.他的词擅长使用新的语言和新的句法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增强了小词的气势和力量,并以否定式和象征的写作手法建构了具有北方地域色彩的新奇意境.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往往以某种史观为主导,选择和汰除历史对象,建构出清晰流畅的文学史叙事。但是,这种当代文学史的客观、真实、可信品质日益受到怀疑。编年史体例不凸显史学主体在历史编纂中的宰制作用,不损害历史本体的客观性和丰富性,比较接近历史的原初状态,可以重建人们对历史的信任,因而在世纪之交成为一种应运而兴的文学史范型。同时,编年史体例注重辑录史料,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史料学,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但是,传统的编年史琐碎散乱,缺乏历史叙事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吸纳众长,重建现代版的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范式。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的乾坤易学是一种新易学;在《乾坤衍》一书中,熊十力系统阐发了乾坤易学的思想体系;熊氏由"辨伪"、"广义"建构起的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儒学史和中国易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汉文教授新近主编出版的《比较文学教程》,立足"世界文学新建构"语境更新比较文学学科新规范,提出"新辨证论"及中国义理、辞章与考据等方法建立中国化理论体系,正面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观念分歧与实践问题,拓展跨文化、多元对话视野进行历史反思与认定,全书具有前瞻性、融通性、系统性、深入性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篇论文以金庸小说为基础,结合大陆新武侠近年来的发展,从大陆新武侠对金庸小说传承、创新和所形成的新武侠、新视野的角度看待大陆新武侠的未来,并讨论了大陆新武侠对于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以及对武侠小说这种文本类型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进入新的编写重构期,“现代国家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国文学史观”及“民国文学机制”等是其间引起较大关注的建构理念。在众多建构理念的研讨中。人文史观或人文视角不应该是被漠视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属性规定着人文应成为决定一部作品价值和入史地位高低大小的重要参考标准。人文史观摆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已有史观线性思维的局限,具有更强的涵括力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学术视野考察文学经典的建构,更多地看到文学经典生成的外部因素,看到每一个文学经典的特定的文化话语场,看到文学经典处在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开放体系之中。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往往是通过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编入教科书而实现。文学研究者则可以而且能够通过文学史叙事体的作用,去影响集体无意识的主流文化,进而促使国家话语霸权顺应时代文化的潮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经典的价值维度,针对现当代文学经典选择中的种种问题,找出不应“入史”、不应划为经典的诸种状况,以为文学经典建构之警策。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相似文献   

14.
徐迟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作家.其创作以突出的成就和鲜明的特色引起文坛内外的重视,对促进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从题材开掘、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及其改革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教学时间压缩、将文学史人为割裂、文学史与作品选分离等,都是古代文学课程进一步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应该以明确学习目的意义、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完善科技教学手段、培养师生问题意识为当务之急,这样才能适应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需要,让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8.
尽管对文艺作品的释读和评价不会有先验的客观标准,但文艺批评仍有它应该遵循的一些尺度.分析评价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不站在下面的一个或数个立场上一是作品本文自身,二是作品体裁类别史,三是文艺发展史,四是文化思想史.这四个层面,就像四个同心圆,构成层递关系的四重圈级.  相似文献   

19.
地方文献反映出一个地方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它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地方文献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存史、资政、励志”,应该从区域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它的对内与对外功能。地方文献的对内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积淀和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学术研究、服务地方建设决策,地方文献的对外功能主要表现在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和塑造地方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论及三国,几乎所有的论者皆称道曹魏而轻忽孙吴和刘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孙吴尚文好学,注重文化教育建设,出现人才济济和文学群体的新气象。文人的雅集及南北文人相会交流的活动给孙吴文坛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孙吴音乐文化也别有风韵。概言之,孙吴文化虽不能和曹魏文化相并论,但为三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曹魏文化一并构成了三国文化的时代精神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