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角色的内在品性,但不同教师对角色的认同和选择存在不同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学术人"取向关注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发现和创新,"教学学术人"关注青年教师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与传播。两种取向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现实问题。现代新型"学术观"成为两种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点,也成为平衡"专业学术人"和"教学学术人"张力的逻辑归旨。因此,把握大学青年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构建公平的青年教师学术职业评价制度,强化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衔接,完善青年教师分类培养体系等,是重构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人"角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难出国”归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城 《江苏高教》2015,(2):45-47
当前高校出现了青年教师"难出国"、"难派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因十分复杂,不仅有政策制度不合理的客观原因,也有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与生活需求、家庭责任履行等发生冲突的原因。未来改进的策略是高校须根据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大学事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制定相关制度规章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s省本科院校的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管理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新任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面临着更大的学术职业挑战;低职称硕士学位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瓶颈难以突破;女性青年教师相对缺乏长远的学术发展规划;学术发展的组织支持有限。高校应來取制度变革和文化创新等方式,服务于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多渠道提供支持与保障。一是借助学术发展规划指导提升学术发展的掌控力;二是借助学术进修与学习点燃学术发展的生命力;三是借助组织学术支持激活学术发展的战斗力;四是借助岗位分类管理聚焦学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H大学2003-2006年的职称评审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人力资本仍是学术职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在逻辑,但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学缘关系越丰富的大学教师,取得学术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越大;不同种类的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本科、硕士与博士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并留校任教的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可能性最大,具有硕士学缘关系的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可能性最小。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与加快学术劳动力市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彩霞 《文教资料》2011,(19):178-179,124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和保证制度的建设,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建构一种"高动力、高素质"的支持性职业文化环境。以专家型、创新型教师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最高目标,实施积极的校本发展政策,大力培养新型的教师人力资源,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使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积极、稳定而长远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全球学术职业变革浪潮的影响下,国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出发,通过排他性资源配置与竞争性岗位结构,掀起了学术职业的管理革命。在激活存量和管控增量的理念下,将量化管理嵌入到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给青年教师群体的学术与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造成了青年教师在职业角色、资源禀赋、职业话语权和价值选择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当前"放管服"的高校改革背景下,应从学术职业制度、高校职场秩序和青年教师自我重塑等方面着手,打通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教师发展与学术职业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职业专业化是大学教师发展的价值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推进学术职业专业化建设,必须明确大学教师发展对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影响。培养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大学教师专业素养,形成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树立职业道德风范等大学教师发展方式是促进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必要途径。而学术职业专业化又是保障和提升大学教师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校评价制度的行政化与量化严重束缚了青年教师的自由发展并使科研与教学相分裂。量化的考评体系和物化的科研激励机制引发了部分青年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物化使他们丧失了学术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领导层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对科研与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并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平等合作关系: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推进学术批判精神和学术道德的重建;另一方面重塑学术科研与教书育人的尊严,使青年教师处理好科研、教学、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功能主义下的社会行为分析强调行为本身以及行动者自身的创造性,强调环境对于行为的强制性作用以及行为对于环境的变革作用。伴随着新管理主义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以及强调效率和产出的制度环境的出现,教师的学术职业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学术产出出现"重量而不重质"的现象。学术职业压力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紧迫性、学术产出总量上的高要求以及对学术产出质量的高追求。基于新功能主义下的社会行为分析,结合访谈材料对该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学术职业压力的增加使得教师增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成本以缓冲学术职业压力对于学术产出的影响,教师为了寻求成本最小化和回报最大化的理想状态倾向于一般性的学术产出而规避高水平的学术产出。透过学术职业压力下的教师学术产出行为审视制度环境,高校应从学术职业的本身特征以及教师的内在追求和内在动力方面重构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1013份研究型大学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调查数据,结合现有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身份特征、国际留学经历以及工作投入,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讨论了身份认同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增益,非科研投入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损耗,以及"第一学历歧视"是否合理等问题。上述发现验证了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影响机制研究中的适切性,并证实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是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的主力军,帮助其职业成长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的输出。师徒指导作为组织层面的一项制度,能够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基于高校师徒指导制度的结构模型,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师徒指导制度的各个维度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具体影响,进而结合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和高校组织文化,探讨了高校师徒指导制度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高校组织层面、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个体层面提出推行高校师徒指导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校本位教师发展理论强调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多范畴发展管理模式”。采取学校本位教师发展策略可以为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发展自己潜能的条件和机遇,促进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教师学术发展包括教学学术和学科学术两个方面的发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政策取向和策略选择主要表现为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的诉求性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走出特色和创新发展之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个人和高等学校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承载主体,坚持终身学习和研究创新,提高专业智能和学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成效,是青年教师实现专业化的基本策略;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国家、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从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落实岗前培训、继续教育、教学促进、学术引领、科研支撑、经费保障等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激励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很多教学研究型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正遭遇着教学与科研冲突的窘境.通过对某省6所教学研究型高校中500位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抽选50位青年教师进行面谈,发现教学研究型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理念和现实有较大冲突、教学和科研严重脱钩、缺少学术团队和职业幸福感不强等问题,可通过理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内在结合、打造稳定高效的学术团队和拓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来实现教学与科研二者间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术职业的接班人,是高校学术队伍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研究者不得不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术发展问题。本研究围绕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绩效这一问题展开,主要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的现状,并对影响学术产出绩效的因素如个性特征(性别、年龄、工作年限、院校声望、学科、最高学历、职称等)、机构因素(机构特征如组织支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是: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产出绩效均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对青年教师学术产出成果的影响最大,且这种影响是正面的,工作年限、已有工作成就(职称)等对青年教师的学术产出影响也比较大,年龄和所在工作机构的声望等对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的影响作用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6.
正职业认同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的内在接纳。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形成良好职业认同的教师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调动个人全部力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角色中来,感受教师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幸福感。诸多研究表明,教师职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奠定的心理基础[1-3]。但是,教师职业认同影响教师专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教师教育》2016,(2):23-26
教师永远扮演着既是教师又是学习者的双重身份,适切的使用鹰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鹰架理论应用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要求无论是学校管理者或指导教师在引导支持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时,都应努力与青年教师在其最近发展区内相遇,使引导与学习成为一种对话,而能否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否达成共识、反馈及时与促进其专业自觉的形成,是影响鹰架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为此,高校需要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动态评价,建立从外在支持到内在参照的鹰架系统。  相似文献   

18.
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主体,其职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察认为,他们对于身份的不同定位造成了垂直流动、隐性流动与外向流动的分化样态,而这根源于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学术场域组织规范以及生活世界压力等因素。因此,探索建立公平有序的人才发展与流动机制,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未来.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场困境,聚焦微观层面个体性、差异性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观构建机制,制订契合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师培养制度和考核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打开新的视角,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考核评价政策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目前,绩效评价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流,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深远。探究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如何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S大学的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评价制度有赖于建立“层级管理-量化的相对指标-外部裁决”的管理技术,施予青年教师结构性压力,使其产生“适应顺从”的惯习,影响其专业知识、专业自主、专业伦理和专业情意。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研究发现:评价制度与场域内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形塑青年教师自我认知与行为选择方面具有一致性;应采取优化资本配置、调整学术人员惯习、关注学术场域内发展性评价等策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