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德育本身固有的规律。职校的德育应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潜心研究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与个性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为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职校学生实际,分别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的关系,指出了德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时代发展呼唤个性化人才,新时期高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充分健康发展为其价值取向.高校应不断改革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之路,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最终培养大批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周自逸 《吉林教育》2008,(17):43-4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设置为主。新德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目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德育课程内容生活化,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结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德育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教学,重视德育实践活动,强  相似文献   

4.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谓适合。一是适合社会的需要,二是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我认为,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是适合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在学生个性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方霞 《现代教育》2014,(10):83-83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希望的样子。其实,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德育活动不能回避学生的主体要求,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一、个性德育的内涵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理念逐渐被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接受。对于什么是"个性教育",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高校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试从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德育对培养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作用、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个性发展:高校德育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是新时期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德育在整个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因而新时期学校德育必然以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其价值取向。高校的德育应改变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承担起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任务,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探讨了德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着重指出,重视研究性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善于激发精神、促进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发展,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德育与心育     
薛永宽 《班主任》2004,(8):9-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刘晓  杨文武 《天中学刊》2009,24(6):131-133
蔡元培提出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美育的德育功能等思想,体现了其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对当今高校德育的启示有: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性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德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与道德实践;注重美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离不开学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协同育人的德育模式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教育理念,重视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德育目标。这一模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协调一致的德育体系。学校积极与家庭和社会沟通协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计划。这种紧密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开辟了有效的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着只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强化集体教育,忽视个体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社会、集体的服从,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抹杀个体发展的需要等误区,存在着德育目标空洞化、评价标准模式化、评价结果格式化等问题,使得学生个性扭曲或没有了个性。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孤僻叛逆或没有主见、唯命是从、盲目从众、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等。  相似文献   

14.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本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主要育人阵地的学校德育,应克服传统德育局限,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把着力点放在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中国传统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心理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注意理想的传播,忽视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使德育课变成“讲大道理”的说教课;只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忽视了分析判断的过程,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理想的德育模式,首先要着眼于“人格教育”,重新整合德育内容;其次,要构建以“道德需要”为动力的德育激励机制;再次,要根据德育内容要求,构建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为主线的德育运行机制;最后,以爱为桥梁的道德手段,编织以家庭、社会、学校为体系的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6.
正学校德育的定位是主体性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促使我们对德育自身的规律加以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的主体性作用。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小学教学的学科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在学科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教育的渗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从学习中获得自信、追求真理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两课"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知识德育的学科本位倾向,指出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入课程之中,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的观点。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各个领域的和谐,因此校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应有部分,而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文章据此对个性发展的内涵、学生个性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及培养健康个性的途径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顾晓虹 《辅导员》2014,(15):101-101
<正>学校德育的定位是主体性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促使我们对德育自身的规律加以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的主体性作用。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小学教学的学科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在学科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教育的渗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从学习中获得自信、追求真理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思想和品德、智力与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