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报道主题?简言之,就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说明的问题。即使是一篇300字的“四海信息”稿件.同样需要报道员抓住一个侧面精当选材。否则见啥写啥、抓到筐里就是菜之类的信息也难见报。  相似文献   

2.
我是从1968年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的.20多年来,我的稿件被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有的同事问我,稿件命中率这么高,里面有个啥绝招?其实,我写稿没有啥绝招,觉得掌握读者心理最重要.说具体点,也就是要从“四喜四厌”入手.  相似文献   

3.
“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原意为治病应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并针对疾病内在的l奉质进行治疗。引申为求实、求真、求是。“远志”原为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寓锐意创新之义。说用“求本远志”精神来引领大学文化的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4.
陈岩 《新闻实践》2001,(6):47-48
新闻要抢,这是“硬道理”,但围绕热点,如何透过事实的表面现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新闻做深、做大,进一步强化党报新闻的生动性和指导性,这“软”的一手也大有用武之地。绍兴日报2000年1月24日头版头条发表的《仙岩镇一波三折赢来千亩订单》一文,引起了当地许多农民和农产品经销商的关注,后又连续发表报道,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的结合。回顾这次  相似文献   

5.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1980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刚开始时,我认为报纸天天看,广播天天听,写稿子没啥难的。当时单凭着一股子热情,见啥写啥,结果写了近一年,一篇稿子也没有见报。周围有的同志说:“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何必自寻烦恼!”这时我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政治处主任知道我在写稿中遇到了困难,鼓励我要知难而进,还送给我一木《新闻写作常识》。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很大启发,懂得了要采写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有闻必录。打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2,(4):59-59
务实 晚上加班,老板管饭。 老板:“想吃啥?” 我:“烧茄子。” 老板:“你点点好的嘛 。”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上,常报道社会“闲散人员”如何如何,有的还指责“闲散人员”是“不安定因素”。我看完全篇报道,也没看明白“闲散人员”究竟是干啥的。既然报道中未具体讲明,我也只好“望文生义”了:“闲”者,无事可干也。但对“闲”也要分析,无非是两类人:一类如我者,退休多年了,是地地道道的闲人。但这“闲”是我应当享受的权利,当属无可非议之类。二类是远未到退休年龄,无职业在家的。对这类“闲”在非议之前,更要慎重、细致分析:有的是单位效益不好放长假了,有的是破产买断了,有的是病退了,有的是尚未找到工作,当然,也有极个别挑肥拣瘦,高不成低…  相似文献   

9.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业余通讯员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好像一棵夹缝中的小草,不能见啥写啥,搞“广种薄收”。而要精心选择生活中的“亮点”,进行精耕细作,这样出来的产品才能质量好,夺高产。 1990年,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在写稿中,突出一个“精”字,即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修改,发稿率大大提高。精心采访。遇到使自己激动的人或事,我就扎在下面采访,尽可能地在生活底层采掘“含金量较高”的矿石。今年初,我听说  相似文献   

11.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12.
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喜新厌旧”是其共同的特点。作为基层通讯员,怎样才能对准胃口,采写出鲜活的新闻作品呢?从事了21年的新闻报道工作,“摸爬滚打”中也算看懂了一些“门道”,悟出了一些“道理”。刚爱上新闻写作时,“装进篮子便是菜”、“比着样子画猫猫”的活儿也白干了不少。农村的春播、夏管、秋收、冬储,企业的开工、上马、革新、效益,见啥写啥。乡里、村里、社里开大会我就导语“讲政治”,“乌纱”大排队,讲话一二三。稿件寄出,如石投海。心里暗骂“这帮编辑水平真臭”。不停地采写,不停地埋怨,一直怨到1…  相似文献   

13.
剪报本也能当“红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剪报本确实为我当了“红娘”,而且还成功了!当兵6载,年逾23,我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贵族”,父母却为独生子急得嘴角起泡。好心的亲友虽给我介绍了几个,但终以“Goodbye”而结束。去年12月底,父母发来指示:休假回家,给你找媳妇!我正踌躇该不该回去,当时新闻报道工作很忙,我能鞋底下擦油吗?得知情况的领导干脆替我请完假,不由分说“撵”我回家。我只好收拾行李。啥也没买,只带上新闻书籍和剪报本,还有两个三等功奖章、优秀士兵奖章,就算给父母一个惊喜吧。回到家,我屁股还没坐热,父…  相似文献   

14.
北京寒风凛冽的季节,我在机场打电话给好友,说我就要去瓦努阿图了。电话那头一阵嘈杂:“啥,什么地方,又去非洲干啥?”我愤愤地挂了电话。哼,这次明明是去大洋洲!出发的前天傍晚,突然接到友人从瓦努阿图打来的电话,央求我务必带三个便携收音机去。我连夜转了好多家商店都没有找到,后来想起大学校园里面的小商店,果然买到。  相似文献   

15.
没想到     
以前,我对写稿这行不要说写,就是想我也没想过,可是,一年后的今天,竟成了“新闻迷”。1990年春季的一天,我在公路边看到一个人被车碰得两脚血肉模糊。这时不知是啥力量促使着我,推着自行车把那人送进了医院。时隔两天,我救人的消息竟在县电台播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园地     
1983年以来,我陆续开展了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砖池养鳖等水产养殖业,很快见了效益。这之后,采访的、拍照的、录相的都曾到过我家,我的名字也曾在多家报刊出现过。这时候。有一位年轻教师开我玩笑说:“你也有文化,自己也能写,稿费别让人家混去了!”我当时虽然没吭气,但心里却真的动起来:人家采访时问我靠啥取得成功均,我不也是说“我有文化”吗?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就不能创造精神文明吗? 我搞渔业生产,多亏县水产股长朱禹章为我提  相似文献   

18.
贫协主席     
儿子正上小学,前天翻看闲书时突然问我,啥叫“贫协主席”?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也是,给一个11岁的孩子讲明白这个词汇,实在是有点难为自己,更难为孩子. 不过,这倒让我想起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眼中的那位贫协主席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在档案管理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我经常听到身边同学、同志们这样的发问“你们档案局是干啥的呀?”,“你们平时上班都干啥?档案管理是不是就是管理全县工作人员的个人简历、档案……?”提出这些疑问的人不乏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医务人员等有知识阶层。听到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