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7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183;波特和爱德华&;#183;劳勒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成绩对满足影响的一种理论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做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  相似文献   

2.
公平理论是一种研究工资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以及对职工生产积极性产生影响的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他人的报酬与自己的横向对比,从而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运用公平理论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尊重教职工价值的分配机制,形成有助于形成群体内聚力和责任感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  相似文献   

4.
学校管理中一个最根本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教职工对本校领导的管理行为是否感到公平,则往往成为他们能否主动、积极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公平理论"就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一."公平理论"的基本涵义"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一种管理学理论,属于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该理论主要研究管理者如何避免分配不当,以使某一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分配中都获得公平感,从而激励起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工作量、成绩和所得到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仿的人的工作量、成绩、报酬相比较,如果比较结果大体相同,就会有公平感,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听一次专家讲座,专家谈到将来我们多数人不会靠今天所学的知识找工作,即使不记得二十六个字母,圆的面积公式等,对工作也不会影响。并当场问了一个会场的服务员。这是现在教育面临的问题,毕业后不能做本专业的工作;一个学生读十几年书,最少都需要十几万元。大学毕业还赶不上一个农民工的报酬。在好多人心中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还有一种陪太子读书的论调。一个班几十人,成绩好的只有几个,其他同学陪他们读书。像我们农村中学尤其如此,成绩好的学生都转学到城里。只留下一些调皮的,基础差的学生。只希望年龄长大的,个子长高的就行。当然,能增长的知识更好。  相似文献   

6.
吴卫青 《成才之路》2010,(30):88-88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要把四五十人的集体带好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要调动一个人,是需要付出报酬的,或物质、或精神。班主任不可能给学生发工资,那么要调动学生,给什么报酬呢?我认为,找准机会,以表扬鼓励的言辞作为一种报酬方式,比金钱、财物更重要。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一种隐秘,都想时常得到别人的赞许、肯定和承认。  相似文献   

7.
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所学学科缺乏兴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致力的事业的一种酷爱。兴趣是一种神奇而又巨大的能量,古今中外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的人,除了勤奋、毅力和勇于创新外,还有一个内在的共同特点,就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兴趣是一种内驱动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的重要动力,它既有"引起"的作用,又有"维持"的作用。所以,一旦学生有了这个动力,就会产  相似文献   

8.
公平理论也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1965年在《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一文中提出的。这个理论比较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工作中所注意的不全是他自己所得到的绝对报酬,而是与别人相比较的相对报酬。职工的行为动机,不仅受其绝对报酬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3年提出来的。它主要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人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所得报酬与别人所得报酬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认为是公平的、正常的,心情就会舒畅,努力工作。如果觉得自己比从事同类工作的人收入低,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不公平感会使人们产生怨气,使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导致积极性下降。甚至会使人们另想办法,如  相似文献   

10.
激励是一种刺激,是改善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可以诱导其行为向积极和主动的方向发展,从而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 一、激励和激励资源 我们讨论激励资源时,首先应探讨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 一般说来,人们具有各种需要,激励就是对这种需要予以满足。  相似文献   

11.
少年时期,每一个人都曾幻想着自己以后能惊天动地,成为名留青史的伟人。大浪淘沙,大部分人终究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绝对不等于平庸。一个人只要认真、踏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河南工程学院的刘学锋就是这样一个做出不平凡成绩的党务工作者。作为一名基层党总支书记,刘学锋在工作中牢记使命,认真履职,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内部报酬,以非货币收入形式表现的员工自身得到的报酬,是指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比如工作保障、身份标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这种工作给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晋升、培训发展机会、弹性工作时间、优越的办公条件等等。主要包括:鼓励教师广泛的参与学校的决策;给予教师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责任;给教师个人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给老师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等几个方面。外部报酬是教师在工作之后得到的满足,而内部报酬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的满足,因此,二者在对激励教师的作用方面是不同的。综合分析教师们实际得到的报酬,…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本文将从"经济人"这一角度探究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经济困境与悲剧命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调节自身行动来完成预定目的任务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人们在知识、能力、智力、精力等方面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由于意志品质的不同,其发展结果会有巨大的差别。在长期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看到,中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各人的意志品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而对中学毕业后的发展影响更大。那些意志品质较好的,在升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很多人能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克服种种困难,做出优异成绩;而那些意志薄弱者,即使是很聪明的中学阶段学习很好的学生,也往往成绩不大,或者一无所成。当然,学习成绩的好坏,工作表现的优劣,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容易在工作中感到疲倦的中国员工来说,改变对工作的传统看法,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不仅仅对自己有帮助,对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有意义的。报酬、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团队精神、责任心与精神寄托都应当是人们共同所追求的职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能力相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人可能比能力强的人工作得更好。究其原因,就在于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尊重和激励的程度不同。可见,在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受到的激励和尊重程度的高低。为此,幼儿园要致力于制度创新,在管理上诚信、公正。幼儿园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得有序有效,不但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需要有群体的支持,这就需要幼儿园有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无形力量和园本精神。在制定规章、激发教师潜能方面要体现出信任,同时要淡化结…  相似文献   

17.
大凡谈到管理都是强调对人的约束一面:如用制度来约束人,用纪律来规范人,用等级层次来限制人,用物质利益来钳制人等等。本文舍此不论,却就管理的另一面——激励,谈点肤浅认识。人劳动的内在动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劳动的外在满足,即通过劳动获得工资、奖金等物质报酬;二是追求劳动的内在满足,即通过劳动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获得内感报酬。为此,在管理工作中建立和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其内在劳动动机,这才是管理工作之根本。一、目标管理是“激励”之基础目标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反映。目标能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500名高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教师有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两方面;在高职教师中实施全面报酬战略,能有效降低其职业倦怠感,其中内部报酬、认可与赏识、工作与生活平衡、职业发展、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等六种报酬方式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固定薪酬、可变薪酬和福利等三种报酬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填空11自立自强是一种的品质,一种的精神。21雷锋说过:“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的人。”31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不断前进,是的精神。4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历代人们都把诚实守信作为的基本道德。5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推已及人,应为他人着想,  相似文献   

20.
一、公平与公平理论 “公平”,《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辞海》曰:“公平,公正”也。可见,“公平”的本质含义就是“合情合理”或“公正”。不过,“公平”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了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后,于本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亚当斯认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既会自觉地把自己的投入和所得与他人的投入和所得作社会比较,又会把自己现时的投入和所得与昔日的投入和所得作个人历史的比较,从而得出是否公平的结论。投入一般包括:个人资历、学历、知识经验、能力、努力、贡献等;所得(即报酬)一般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