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己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主要依赖制造业,印度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软件服务业,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道路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中印之间只有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和促进共同利益的联系,抑制和化解消极因素,才能使中印关系沿着稳定改善的道路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加强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中国和印度有极大的可比性,对中印两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显得格外重要。《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约而同地将创办远程开放教育机构作为缓解高等教育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和印度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的崛起,中国和印度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也备受瞩目。本文通过比较中印两国远程开放教育的体系结构,力求探索中国远程开放大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与印度的崛起,学术界对于中国与印度发展模式的比较就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是从经济领域进行研究,本文将从社会发展模式出发,比较研究中印之间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并给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以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印文化交流的扩大,青藏地区作为中印交流的重要通道,凸现了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本文以中印交流为背景,从研讨印度的地缘政治和文化战略角度出发,分析印度的对西藏政策与青藏地区的文化安全及国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印地缘政治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印度把中国看成了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印度是个具有浓厚大国思想的国家,地区霸权思想始终贯穿于印度的南亚政策之中.西藏问题,中印边界的争端,中巴关系的接近,印度海洋战略与动向问题,中印两国国家发展与现实地缘战略冲突问题等成为中印两国关系中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但是,中印关系仍然在一定程度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两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有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印两国建国之初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相似,但是50年后中国的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印度。究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国家主导作用的发挥。中国应吸取印度的教训,为初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发挥并改进国家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期以来中印各自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为对方提供了一面反光镜:印度的弱项,往往是中国的强项;中国的弱项,往往是印度的强项,在中印这样的“规模巨大”国家,建设坚固的代议制民主制度远比高速经济发展更团难,印度在政治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研究和汲取。[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马宇歌 《留学生》2015,(1):30-31
经过反复协商,印度终于迎来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访。这是印度新总理莫迪2014年5月上台以来,两国最高首脑的第一次专门互访。毋庸置疑,中印在国际舞台的全面崛起,是21世纪初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最大人口国、第二大和第十大经济体、重要的能源消耗国和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国,他们的蓬勃发展,将为世界格局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尤其在亚洲大国相继迎来政治强人的今天,中印两国领导人和精英层将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加剧、环  相似文献   

10.
敦煌石窟艺术是继承了古印度的形象文化而又把它中国化的佛教艺术,从内容上来说,是由印度输入的菩萨文化。隋唐两朝有意识地提倡菩萨文化,为巩固其帝王统治。敦煌石窟艺术是用图画写的历史,它是世界文化横向发展的典型。本文从敦煌石窟艺术来研究中印形象文化的结合,研究中印文化亲属关系(也可以叫做“中印学”)可以深刻地认识敦煌艺术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本文只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敦煌石窟的藻井、藻井图案的思想内容是和莲花  相似文献   

11.
从中印古代文化看两国佛像造型艺术手法的差异黄超人们知道,佛像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次大陆,具有鲜明的印度次大陆文化的特点.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也在亚洲许多古代国家扎根.并保留了浓郁的印度文化的特点.但是.印度佛像艺术传人古代中国之后,受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保障周边稳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当前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进口的生命线。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国、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基于各自的国际利益,在东南亚地区的互动和博弈不可避免。在文化软实力如此重要的今天,比较中印东盟政策中文化外交的差异,解析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帮助中国在不断变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导国和印度国防装备的主要供应国,英国向印度提供了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在印度国防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英印关系角度来看,麦克米伦政府的对印政策既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意识和维护英美关系的政治利益考虑,同时亦着眼于以最小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维系它在南亚次大陆存续的帝国利益。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英联邦的政治束缚,英国无力满足印度日益膨胀的援助要求,逐渐丧失了对印度国防事务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遗产,绝不只是中印两国持续至今的争论和摩擦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4.
边界具有构建国家身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沟通国家间交往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时期其价值体现各有侧重。中印建交后,印度一方面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从构建民族国家身份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频频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严重威胁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由此导致边界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边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功能削弱,政治功能淡化,经贸交流功能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印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友好,作家们在访印归来后以各种形式记录了在印度的见闻,这些游记记录了当时中印友好的历史,也表达了中国人对印度文化传统的敬畏与尊重,在新中国的印度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印度自独立后,就综合考虑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因素制定了总体对华战略。其中,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一系列战略构想是构成印度对华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此战略的重点是稳固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既得利益,并尽量将影响力扩展至南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地区。中印边界问题的阴影始终影响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而中印边境和平稳定、双方互信互惠才是两国共同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冷战背景下国际权力斗争博弈的视角,着力剖析上世纪中叶中印关系由蜜月走向冲突的原因。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基于其安全利益及国家发展的考量,需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于美苏对抗的战略考量,着手改善印美关系。特别在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并进而挑动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在寻求和接受美国援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美国人灌输的"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安全威胁"这一观念。与此同时,伴随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稳步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加大对印援助,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以"中立"为幌子向印度提供军援。在美、苏的怂恿和偏坦下,印度有恃无恐地发动了对中印边界地区的武装挑衅,并进而升级为边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8.
手工业与现代技术工业化是国家生产模式的二元结构,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分析这种二元结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得失利弊,对于考量国家现代化政策水平不无裨益。中印手工纺织业的比较正是这方面的一个研究个案。中印两国政府都曾以同样的决心改革传统手工业生产,提高现代工业化水平,加速国家现代化。两国也有差异,新中国初期实行手工业改造,鼓励工人和农民转向工业技术就业;印度则限制农村手工业的转型,在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这两种努力的长期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手工业生产已缩减至小众范围,中国在现代化经济繁荣后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产业和遗产保护工作催生了新的手工业品。在印度,目前仍有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在从事手工纺织业的劳作,支持和保护手工业及其价值观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号召,推动人们为维护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而奋斗。解读这一个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遏制了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印同时崛起的现状,其对华外交中竞争的一面凸显。印度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并在政治、经济、安保等领域加强了合作。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中印关系发展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印两国在国内国际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安全领域和边界纠纷、西藏问题等传统领域都有了新的合作契机和共同的利益需求。中印关系发展面临着良好势头。在此情况下,中国必须理性看待印度崛起,突出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往来,增进理解和信任,从而推动中印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