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抛砖引玉     
唐朝有一位叫赵嘏的诗人,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得到诗人杜牧的高度赞赏,因此他又被称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位叫常建的诗人,他非常欣赏赵嘏的诗,总想找机会与赵嘏切磋一下。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赵嘏,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始有关注。二十年多来,学界对其生平事迹、诗歌艺术、诗集整理等皆有论述,赵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另外,对敦煌残卷本《读史编年诗》的关注,成为赵嘏研究的一个亮点。但赵嘏研究整体上处于零散状态,学界投入力量有限,论家较少,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发掘探索。  相似文献   

3.
赵嘏作为晚唐诗人的代表之一和落第文人的典型,长期飘零州县,困顿失意。道教超脱无为的精神追求带给赵嘏极大的慰藉,他将道教淡泊无欲的素朴之心外化为清朗旷远、任真自然的艺术追求。进而也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以及审美风格和艺术手法,使其诗作呈现清朗旷远的仙道风格,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为后世激赏。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在介绍成语“抛砖引玉”时说:“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gu)来到苏州,断定他一定要游灵岩寺,就先在寺前写了两句诗,赵嘏看到以后,便接着在后面加了  相似文献   

5.
在群星闪耀的晚唐文坛,赵嘏是一位名位不高、作品不多的诗人。但是他的诗,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创作却颇具特色。诗人不仅在诗中展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以独到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清空优美的意境,情思婉转,格律严谨,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抛砖引玉"故事:唐代进士常建十分仰慕赵嘏的诗,便想了一个办法:当打听到赵嘏要到吴地游览灵岩寺的消息后,自己便先到灵岩寺前墙上题了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以引起赵嘏题诗的兴趣。当赵嘏来此,见有一未完成的诗,便  相似文献   

7.
赵倚楼:唐代赵嘏在《长安秋望》一诗中,写出了“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  相似文献   

8.
卢圣春 《语文知识》2004,(12):27-27
晚唐诗人杜牧和赵嘏各做了一首《长安秋望》,一首美秋,一首悲秋,意境迥然不同。先看赵嘏的:  相似文献   

9.
略论赵嘏的科举活动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嘏是晚唐一批才华横溢而久困科场的诗人的代表。科举吞噬了他,也成全了他。在近二十年的赶考生涯中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按题材,可分为四类:科举诗,思乡思亲诗,写景诗和咏史怀古诗。赵嘏的诗歌格律谨严,情思婉转,意境清空幽美,常用白描手法,疏朗流畅,清通圆熟,在晚唐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不少诗人都有个美妙的外号,许多诗人的外号还是由他们的名诗名句而得的。唐代赵嘏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妙句,被杜牧称为“赵倚楼”。  相似文献   

11.
唐代重视科举,但由于荐举制度、门阀制度、科场腐败等原因,落第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唐代的各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落第诗,晚唐尤多。晚唐诗人赵嘏是长期沉沦科场的典型,写下很多出色的落第诗,从他的这些落第诗可以看到落第对晚唐士人的影响以及落第诗人的心态和风貌。  相似文献   

12.
赵嘏是晚唐前期著名诗人,长期受困于科场,久试才得一第,却只委授渭南尉一职,不久即郁郁而卒,终于渭南任上,世称赵渭南,其诗歌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从历代诗集诗歌选本对嘏诗的选录情况、历代诗话诗评家对嘏诗的评议情况以及诗歌版本流传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赵嘏诗歌在后代的接受情况,以期给予诗人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认为<唐诗类选后序>撰于"咸通元、二年间"或"咸通三年前后",并据此和其他"根据"考订赵嘏卒于大中十二三年,否定杜牧卒于大中六年.经过分析考证,张祜卒于大中八年,杜牧则卒于大中六年底,且顾陶前后两序之撰写时间极为接近,均是大中十年先后所撰,因此赵嘏即约卒于大中八年.  相似文献   

14.
赵嘏的省亲诗在晚唐颇具代表性。从赵嘏省亲诗的创作原因入手,通过探究赵嘏省亲诗中对自己不第的感叹和对他人落第的慰藉,来分析其省亲诗的情感特质。从而发掘晚唐士子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古人常摘取作者所创作的佳辞名句来称人,既儒雅又幽默,现辑录如下:赵倚楼唐代诗人赵嘏有诗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人杜牧对此赞赏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有三句含“影”字的词句被人称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  相似文献   

16.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Z2):40-41
主诗人龙吟:苏东坡是诗人,也是实干家。他的"实事工程"造福于民,使杭州人民受惠至今。本期"闲话",说的是这位文化上深具"精英意识"的伟大诗人,更满怀赤忱的"民间情怀"。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乡村抒情诗忧郁而舒缓,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深眷恋。基于21世纪全新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审读,可以发现诗人超前的自然意识,它由"浑融万物的和谐意识"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意识"构成,前者体现于人与自然的互通性、交流性、同一性特征,而后者则表现于诗人对诗作中动物、植物等诗歌意象的人道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文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9.
陈仕国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1):33-36,42
"黑夜"意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结构,在戴望舒诗歌中有突出表现:具有浓郁"黑夜"意识的"泪""秋""灯"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及其变化历程,它的产生与诗人的气质、性格以及所受文化的影响紧密相联,从它的现代品格以及其缺失与局限,显示出诗人作为"现代派"代表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功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首七律是唐人赵嘏的《长安秋望》,通过诗人望中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是秋夜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