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通识教育已为全球高等教育普遍接受的背景下,公选课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公选课在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活动中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只有从教育理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当前公选课运行中的症结,以通识教育理念及课程教学论为指导,解决公选课管理中存在的数量相对不足、学生课程权力缺失、盲目选课、功利选课、质量监控以及教师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并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主要路径在于增加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比重,重构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立足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模式;以促进就业创新创业为导向,积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方面,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一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养成教育.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更好地履行大学使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15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引发我国高等教育深刻而全面的变化,特别是本科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下称公选课)是多数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公选课"对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学素养不无裨益".但公选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当前高校公选课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我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学分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高校应重视当前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从抓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生选课指导、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入手,加强公选课建设与管理,推进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包括韶关学院在内的地方高校在通识教育落实上,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领导层面表现为顶层设计缺位,配套资源不足;课程设计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规划;课程资源总量不足,选课机制僵化。教师层面主要是开课理念陈旧,开课动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层面常出现功利看待通识教育,采用科学主义思维定式,网络学习自律性不够等情况。除此之外,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还因概念不明确、课程自身特点的限制、教学模式陈旧、地方人文资源运用不力、教育理念的科学主义影响等,实施与推进的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在公选课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公选课面向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本文从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的角度,在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公选课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师开课、学生选课和课程监督等方面。高校应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公选课课程体系;鼓励名师开课,提升公选课师资队伍水平;引导学生积极正确选课;加强课程监督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公选课质量。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校公选课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校开设公选课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公选课尚存在不少问题,应对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和质量监督、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而网络教育不受时空的限制,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相结合,可加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将高校公选课与网络教育联系起来,无疑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与以往高校选修课程相比,如今的公选课越来越新潮、时髦,从《化妆品与健康美容》、《三国杀攻略教程》到《生死课》、《星座学》等,名称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与这类"潮课"相伴产生的,则是学生选课越来越注重娱乐性,也甚为关心哪门课老师不点名、考试容易过……等选课"潜规则".上述现象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公选课开设严重缺乏规范.为了遏制这一现象继续蔓延,有必要揭示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0.
高职旅游文化课程虽然不能单独完成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但作为人文学科色彩浓厚的社科类课程,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特质。要利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平台,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文章提出从当代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分析入手,思考旅游文化课程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培养特质,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合理的旅游文化课程人文素养价值体系,从"社会人"的需求角度,将课程与社团合一,教学与服务合一,在实践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开设公选课,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蔚然成风,公共选修课已成为各高校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系业已成为担当开设公选课任务的重要教学单位,开出了相当一批与历史系专业教学相关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推动全面素质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选课是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的具体实践。因近几年才开始实施,因而存在课程性质认识模糊、课程体系不科学等问题。通过明确公选课的公共性、选择性和辅助性,在全面分析学生专业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公选课体系,订立课程标准,向教师公开"招标",择优任课,对学生加强专业发展动机教育,引导理性选课,从而促进公选课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比  胡召宇 《考试周刊》2009,(21):157-158
高职院校加快发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底蕴的创造教育,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公选课的建设。高职院校公选课存在着诸如管理不严、学生选课冷热不均、盲目选课、逃课严重和考核简单的问题,削弱了公选课课程开设的意义。本文提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课程开设、选课指导、改革考核、加强评估等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公选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面向对象多样化、知识涵盖面广而成为高校由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推力。结合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讨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式,旨在为公选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校情"为例,指出高校公选课在引进网课后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国内高校公选课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针对高校公选课开展行动研究的必要性,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国内高校公选课行动研究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课程方式的变化、变革,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培育儿童的个性。目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如同三驾马车,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相辅相成,如何将这三大课程体系科学融通?我们认为:以"选课走班"为路径的学校教育教学的系统变革势在必行。我们从构建校本化的课程理念、研发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营造最优化的课程环境、探寻科学化的课程评价等方面切入,使"选课走班"高效实施,从而推动学校多彩发展,促进教师多彩发展,最终成就学生多彩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超越功利主义、塑造完善人格的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共识,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公选课的开设应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公选课课程设置缺乏规划、教学效果不佳等不足需要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公选课通识教育功能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但公选课的开设与教学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冲突(高校培养计划与地方培养目标、知与行、专业发展与人文教育、开放性与质量监控),严重制约了公选课的发展。为了科学地推进公选课长效发展,必须在正确把握四种关系(目标与学分、专业发展与综合能力、导与学、开放与监控)中加快推进公选课建设,充分发挥公选课在实现教育目标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拉开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序幕,2000年之后,通识教育的任务开始由素质教育通选课承担。在经历了从"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到"专业教育基础"的初步实践之后,通选课试图通过精品化手段以及与大类平台课的结合,寻求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相互促进。2010年之后,北京大学开始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未来,包括通选课、通识核心课以及政治理论课、公选课在内的北大全新通识课程体系将寻求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融合路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高校开展文学艺术类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开设经典文学艺术鉴赏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贴近当前文化审美思潮的课程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大众文化成为时代思潮,并已经深刻影响到以"象牙塔"著称的高校以后,就显得尤为紧迫.本文以<小品美学与艺术鉴赏>课程为例,阐述在高校开设艺术类公选课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