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泉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居全省首位,民营经济活跃,但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分析泉州城市化现状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泉州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圣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2):10-13,114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战略背景下,借鉴台湾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抓住新的机遇,拓展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实现海峡两岸的产业对接,使之成为海西劳动力转移新的有效载体,既可以带动台湾岛内产品出口,实现市场多元化,也可以为福建创造众多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带动海西劳动力素质工程稳步实施,进一步提高海西经济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通道.根据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通过职业教育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立体交叉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4.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有效途径,又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透视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探索,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适应现代化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顺利转移。本文在梳理近些年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通过对中职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认识,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朱雄才 《职教论坛》2006,(17):52-5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密切相关,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将是决定其转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改革和改进农村教育目标、农村教育内容、农村教育模式、农村教育投资结构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准确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是一个非常值得且需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特征展开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理论、影响因素、规模测度进行归纳和评述,提出从分工演化视角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研究展望。从本质上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上的分工深化,分工理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测度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增强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影响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因此,政府必须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必须抓住契机,通过建立配套健全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相关的激励竞争机制,从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国或地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主要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条件,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适合国情的转移模式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为此,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选择适合国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调整,加强教育培训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通过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循序渐进,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揭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并提出只有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才能有效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泉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减优化,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面临新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快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应当分类指导,兼顾公平,健全流转机制,坚持流转原则,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月福建省政府正式印发《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2020年)》,规划中泉州港将建成全省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2009年5月《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海西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从这一大背景出发,利用SWOT矩阵分析法的原理,对泉州港口在海西经济带中的地位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了泉州港口在海西建设重大战略机遇面前所拥有的优势和机遇,同时分析了泉州港口面临的不足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海西最重要的优势是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构建和谐海西的突破口必须是软环境的建设。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行政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海西建设在这一方面应当先行,这样才能将海西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4.
从政党关系和谐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和谐的政党关系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主要措施,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谢弦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38-42,46
区域品牌战略是“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区域品牌的内涵与特征、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关联分析,进而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品牌创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因市场驱动力不足的先天性缺陷,海西制造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不高,严重制约海西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对重大机遇和自身发展状况,海西制造业应以产业集群为牵引力,以地区发展不平衡为分工布局依据,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市场趋势,延伸产业链的区际分布,培育地区之间的产业链分工需求,倚靠源自分工的市场驱动力以加速形成由海西核心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阶梯状分工布局。在海西制造业分工布局调整优化过程中,泉州制造业必须根据传统产业先发优势和新兴产业后发劣势,在升级路径的区域选择上要立足海西面向全球,探索泉州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这是打造"新泉州模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泉州市三次产业和劳动力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影响,运用产业结构GDP比重、产业贡献率、结构相似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提出泉州市应抓住发展契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海峡经济区发展的建议.认为泉州市应促进系统开放、推进闽台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竞争与合作;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形成区域特色都市农业,发挥传统工业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给力现代服务业,吸引乡贤二次创业等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提出为福建省经济发展营造了更好的有利的国内环境。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动力,其体系的构建必将成为支撑整个经济区的发展的主心骨。福建省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人力问题的解决及对策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南疆三地州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然而,传统的小农观念、有限的就业渠道,低下的农民文化素质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直接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三地州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措施,实现农民敢出去、有去处、干得好、留得住的发展目标,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远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力转移问题。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形式。本文针对如何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