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V成”的句法语义特点,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角度考察述结式“V成”的语法化过程.“V成”可以分为“完成”义和“成为”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决定了这两种“V成”不同的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爆了”的语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爆了”的语义从具体“破裂义”泛化为抽象“破裂义”,最终演化为极限程度义;句法功能从谓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逐步演变。文章进一步挖掘出“爆了”语法化机制和成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句法位置,及双音化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是个热点.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跟”语法化的动因:“跟”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诱发“跟”发生语法化的动因是一个概念实体邻近另一个概念实体而产生的语义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工具——转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语义内容的虚化、句法搭配的泛化、语音形式的弱化等几方面探讨了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文章还讨论了“见”字过度语法化的表现及“见”字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  相似文献   

5.
递进连词"不说"及其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写了“不说”的句法语义特点后,证明“不说”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它出现的时间较晚,所以语法化的各种形式共存。文章最后分析了它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义基础、句法位置、语用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程度副词“挺”语法化的过程:“挺”语义中“突出”的语义特征、“挺+谓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挺+谓词性成分”使用频率的增多共同促成了程度副词“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介词“沿”用于介引某动作行为经历的路径,源于其动词义“顺流而下”。在确定介词的判定方式及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在历时考察中研究“沿”各时期的语义状态与句法功用,厘清“沿”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从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以及认知因素三方面探寻“沿”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分析“何”的各种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根据文献用例,“何”具有疑问代词和程度副词两种词性,重新分析是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句法环境是其语法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关恩娣 《考试周刊》2011,(78):97-98
对存在句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及语法化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语存在句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指出存在句的基本要素《括存在地点、存在主体和存在关系;蕴含“存在”意义的动词都可以进入存在句:语法化对存在句产生了“虚化”和“语法化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按照英语动词的不同句法表现将其分类,研究其背后的语义动因,这是Beth Levin等提出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主要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可分别将英语中“增添”类和“清除”类动词按照其不同句法行为进行亚类型分类,总结出该两类及其亚类型动词的谓价结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动词元语义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只有四个元语义组成要素全部在场的动词才能用在中间语态中。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在语言的句法研究与语义研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能够发现语言句法过程的语义基础,是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是对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J.Fillmore的“格的语法”走向两个极端的适时纠正。  相似文献   

16.
"吃"字从其基本意义"食"经过重新分析转化为一个被动标记,其语法化过程中渗透着句法、语义的相互作用,语用的因素如焦点等也对语法化过程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假设连词"苟"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形容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义和句法是语法化的两个重要条件,它们通常交织起来共同作用于语法化过程。从静态层面来看,语义特征和句法结构相互间的各种关系,制约和对应着语法化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诱发汉语语法化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导致程度副词“怪”语法化的因素主要是:在语义上,形容词“怪”非同寻常的语义特征是其基础;在结构形式上,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是其主要原因;在语用上,频繁地使用促使其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