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2.
冯至前期创作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柔和、优美的审美风格。他既拉开主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又自觉追求情理交融,从而使净化的情感具有了幽婉的质素。在表情方式上,他将抒情与叙事、描写相结合,使幽婉情感得到了委婉的传达。在话语情境的创设上,他追求语言的醇美和结构的婉曲,使之服从于话语传达的需要。冯至创作柔美风格的形成是他对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早期散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景美情浓的描写抒情,二是诗画交融的意境创设。朱自清先生用画家的眼睛,诗人的情怀来写景、叙事、抒情,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特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仕女画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和种属,在唐代的仕女画中,出现了"秋风纨扇"这一独特的绘画题裁和艺术图式。"秋风纨扇"这一艺术图式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这一图式也有自己的独特蕴含和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6.
舒婷作为一个极具个性的审美主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意象表现方式立于诗坛.她的诗,典型体现了时代与自我的统一.在诗歌的抒情形象里塑造的每一个"我"都是独特且个性化的.她的诗蕴含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开创性地以个人的眼光从"我"出发来观察世界和抒发情思,不是为了重现世界,而是显示自我对世界的感受、看法,是纯主观化和心灵化的,表现了"大我"和"小我"的完善结合.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独创的一个范畴。它是中国抒情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与审美追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必将揭示中国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与审美追求。同时,也将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内在精髓的体悟。  相似文献   

8.
陈书斌 《现代语文》2005,(11):11-11
读一首精美的诗歌,就如同聆听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观赏一幅清新的水彩画。冯至的爱情诗《蛇》就是这样一首极具感染力和浪漫情怀的好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文学教育,解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独特的“无名化”叙写方式,有助于探究文本的审美意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一种精神的生长,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体验、认识,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航向,抒写独特的个性倾向,张扬自己的个性,雕琢完美的人格。引导正确的审美感知,是审美化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深化理性的审美理解是"审美化"写作教学的取向。激发强烈的审美情感,是"审美化"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性的审美个性是"审美化"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本文试从真诚含蓄的抒情、传统唯美的叙事,及宇宙凝重的哲理三方面探讨冯至诗歌抒情、叙事、哲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当代"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其童话作品中融合了儿童审美理想与作者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个性———丰富的艺术想象、自由的游戏心态,以及贴近儿童心灵的审美宣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马晓培 《文教资料》2008,(28):142-145
从浪漫抒情转向哲理沉思,再到自我否定,赞美自然人生,冯至的诗歌创作走过了一段执著追求的心路历程,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的每个单个诗集中,冯至都在用心书写着自己的诗歌追求和人生感悟,由浪漫而哲理,由艺术而人生.冯至的诗歌也如其人生一般,本文将重新解读三部诗集,整体性的透视冯至的诗作人生.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冯至的抒情诗作出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对冯至诗歌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和当时诗坛以及鲁迅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与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舞台艺术传统画学的发展,"品第"观积淀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舞台传统画学中的一种从宏观高度为设计作品总体进行把握的方式。"品第"在舞美传统画学中是一个极为独特而重要的范畴,内蕴着审美理想的追求,是静态的,可指品级、品格等审美标准的高下之分。它又是动态的,可衍生出品位、品操、品评等一系列的审美感知与评价的方式问题,而且以  相似文献   

19.
杜维明先生于1985年提出"体知"概念,以诠释不同于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两分的现代知识论的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个体的审美无疑是一种身心感知的过程,单单靠逻辑分析与现象描述并不能完成美感之体验与境界之升华,这就需要"体知"与语言之结合,亦可以说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结合。将体知应用于审美教育,能使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二元关系之超越,真正在实践中实现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大众审美教育的质量,予人们发现美的眼睛与感受美的心,在生活如此喧嚷浮躁的今天,给人们以心灵的憩息所。  相似文献   

20.
0年代初期,短篇小说创作深化的重要标志即抒情小说的崛起。故事情节的淡化、“第二自然”的创造、传情的具象、意境创造,成为抒情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