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一样,也可形成一定的风格。大凡成熟的记者的新闻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斯诺的明丽畅达、法拉奇的尖锐泼辣。新闻作品的风格是记者在占有大量的客观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体现其思想水平和倾向性,反映人物个性特征、语言习惯的东西。新闻作品的风格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是记者采写过程中诸方面因素有机结合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美的风貌。有些人认为,风格只属于文学创作范畴,作为“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不存在风格一说。新闻是“易碎品”,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成怎样就怎样。这其中…  相似文献   

2.
一个记者的名字,是属于自己的,又是属于媒体的,而归根到底是属于受众的。当年,一位老记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过一句话:当记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今天写不过昨天。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易碎品。报纸读者关注的是新闻,而很少有人在意新闻是谁写的。但记者对自己写的东西,犹如自己生的孩子,是非常偏爱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干事与记者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记者只对一家媒体负责,而新闻干事要负责的是一个广大的媒体系统。记者作为媒体职员,长期为一家媒体供稿,对自身媒体的运行特点、用稿规律比较了解,媒体喜欢采用什么类型和风格的稿件,有什么样的质量标准,记者心里比较清楚,因而采写的稿件一般都能被媒体接受,采用  相似文献   

4.
广播是以声音为手段传播新闻的媒体,广播语言因新闻体裁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录音报道中的记者语言,就具有鲜明的与录音素材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特色。录音报道中的记者语言,是录音报道的组成部分,是录音素材之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尊重事实、把握真实,这是对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不讲事实,不讲真实,就是说谎,就是骗人,新闻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所谓"坏新闻",不管属于哪类,坏的本质都是"不真实".  相似文献   

6.
荆成 《青年记者》2010,(18):20-2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尊重事实、把握真实,这是对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不讲事实、不讲真实,就是说谎,就是骗人,新闻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所谓"坏新闻",不管属于哪类,坏的本质都是"不真实"。  相似文献   

7.
胡睿 《新闻界》2014,(3):7-11
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微博上发布新闻信息,除了要遵守普遍性的道德层面上的新闻伦理规范,还应受到法律的规约。本文明确新闻作品至少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同时记者通过微博发布新闻的行为实则体现了网站微博媒体以与记者所在媒体同样的方式采用新闻作品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进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提出记者应当保证所在媒体优先作品采用权一般性规范原则。同时结合中国现实语境提出例外选择,即在新闻强控制状态下,公共利益在具体情况下可能是优先选项,但中国特色的新闻职业化与新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记者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发现、报道各种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变动,而且还要尽量避免报道雷同化,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只有如此,媒体才能确保在新闻界的稳定地位。个性或者只属于我“这一个”的特有风格,是媒体赢得受众市场的关键因索。试看现在那些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报纸,大都拥有一个较庞大而忠实的读者群,而且它还不断吸引着人们加  相似文献   

9.
业内大都把记者的手头功夫看得比口头功夫重要.因而常常忽视口头功夫的培养和锻炼。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常见某些记者在这种功夫上的欠缺。如在大型场合不敢提问,使现场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或即便提问也问不到点子上.甚至提问起来逻辑不通、语言不畅等等。而我们的传媒,尤其是地方传媒,在招聘新闻人才时往往也只注重笔头功夫,只看作品,忽略了口头功夫这一要素。  相似文献   

10.
刘苏阳 《新闻知识》2005,(8):74-74,65
新闻摄影是指具有新闻特性的摄影作品。新闻特性在前,摄影技巧在后。既然属于新闻范畴,那么,首先就应该具备新闻的特征和要素。此外,新闻既然是记者编辑从每日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或刊登在报刊,或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传输,自然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应该具备一定的重要性、特殊性、接近性、趣味性、引导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媒体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体环境,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一定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新闻记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也成为广大记者们值得考虑的问题。不断创新开拓新闻采访模式,对新闻传播质量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需要我们加强对新闻记者采访模式体系的建设,优化内部信息,加大力度宣传,增加关注度,打破原有的模式,实现创新,让新闻记者采访模式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叶俊 《传媒》2016,(6):89-91
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时效性、互动性的优势已逝。社交媒体的用户不断发布各种信息,那么,经由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是否属于新闻?谁拥有报道新闻的权利?社交媒体究竟是作为媒体的工具存在,还是作为媒体的竞争对手存在?在热议“自媒体”“全民皆记者”时,首先应该对这些前提加以分析。本文以《美国新闻评论》的几篇学术争议文章加以剖析,并指出,以Twitter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属于媒体范畴,具备生产新闻的资质。同时也提出,微博等社交媒体要想真正扮演好媒体角色,必须加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15.
周子杰 《新闻记者》2022,(7):45-57+70
记者身在何所处关乎职业管辖权,记者与新闻发生地的紧密联系弥补了新闻业对专业知识控制的不足。互联网时代,记者不必外出做新闻,通过线上采编的方式就能生产全国社会类新闻,这一远程报道的现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沿着地方(place)这一概念的指引,基于在媒体进行参与式观察与访谈获得的经验材料,本文认为远程报道的常规受到社交媒体与平台媒体的双重塑造,远程报道的方式消解了媒体的地方性,使其在事实核查、地方性知识、受众信任与新闻权威上面临诸多挑战。在这一情境下,新闻室中仍保有活跃的在场文化,出外勤做新闻关乎新闻的质量,也是构建记者职业想象与职业荣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有了好新闻,于是乎有了媒体上的好新闻。 但生活中的好新闻不一定就能成为媒体上的好新闻,如果没有好记者的话。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是有思想的记者,正如好新闻是有思想的新闻一样。 什么叫有思想?一个好记者应具有怎样的思想? ——心中要有党性。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 的根本条件。党性,就是讲政治、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深圳市委主管主办的重要党报,《深圳商报》社要求我们的记者与深圳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根本职能是传播公众欲知、应知的信息,它的其他职能包括政治宣传的职能都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要想通过新闻传播达到宣传目的,记者就要尽可能增强新闻的信息性。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新闻界恐怕没有争议。 问题在于怎样加强新闻的信息性。美联社一篇新闻,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新闻信息属于大众传播范畴,大众传播有别于专业信息传播,前者的传播对象是一般公众,后者的传播对象是专家。因此,加强新闻的信息性,首要的一条是要读者读得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美国作家、记者、语言专家爱波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在你(记者…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太多、太滥,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块心病。对这一陈弊,读者强烈不满.新闻理论工作者呼吁改革。但对于直接受到谴责的记者却只能露出苦涩的笑脸。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责任和记者职业精神的培养,就是在我国目前处在市场转型中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如何保持一个记者的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将赋予这一职业特有的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融入牛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从而赢得媒体的公信力。这其中,编辑记者独立思考能力、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是落实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效应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之分,正面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极的新闻效应,这对媒体和记者来说都是努力追求的。如何产生积极的新闻效应,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