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大智若愚的幽默大师.他最早以正言若反的语言,建构了幽默的“道”论.老子善于在愤世嫉俗之中,不失幽默地讽刺春秋时代统治阶级贪婪而虚伪的种种滑稽现象;并且,率先自觉地以积极修辞为基本手段,用洋溢着幽默美感的言语阐述哲理.老子的人生观蕴涵幽默的因子,他的某些言论对喜剧文学创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老子爱唱反调,开创了历代反礼教史学创作的先河,成为道家幽默文学和中国幽默文学的始祖.  相似文献   

2.
耿金凤  李成 《文教资料》2012,(25):10-11
喜剧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虽然没有喜剧这一明确概念,但是不能抹杀中国古典戏曲中所呈现出的喜剧或者说是幽默特质。这种特质是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生成与积淀,可称为中国式的喜剧,它与西方喜剧相比也毫不逊色。本文试从《看钱奴》的喜剧因素入手,探究它的幽默艺术魅力,进而分析中国式喜剧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全面评价梁漱溟先生、促进对中国心理学史薄弱环节的研究、推动心理学本土化三个方面确立了作为20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本土心理学中的地位;揭示梁漱溟 "从心性论到心理学"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进程;阐释了他对心理学本土化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但他的幽默一开始就带着苦涩和酸辛,幽默的笑脸上流淌着痛苦的热泪.他的小说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总是熔铸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喜剧其外而悲剧其内的.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他完全走上了以悲剧格调为主的创作道路,其悲剧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以幽默为人生的一种智慧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观,这是他对幽默的独特理解.其幽默观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的社会环境;二是国际环境;三是经济环境.此外,林语堂的幽默观又与他的“闲适”观紧密相联,二者的巧妙结合,孕育出三十年代风噪一时的幽默、闲适小品位运动,虽不太合“时宜”,却也映照出林氏文艺观转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及文化转型的“元语境”,这既表明中国学者对现代性理论的信任和追捧,也暗含了中国现代性研究与本土经验之发掘相对脱节的问题。本土化现代性研究可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后殖民主义本土化”两种思路,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又互相交叉、互相论证,对它们的研究反映出现代化的尺度,引发我们对“文化翻译”的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7.
他,半路出家。当了十几年的外语教师,忽然转向了幽默理论的探索,进而扩展到整个喜剧美学的研究。在短短的六、七年间,他已经撰写出有关喜剧美学的专著三部、译著两部、编著三部、以及各类论文百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瞩目。长篇论文《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论文奖,论文《试论幽默的情境和功能》、《浅谈马克思的喜剧观》、《“幽默”源流探微》和《幽默大师的幽默珍品》分别获陕西省两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更给他的喜剧美学研究增添了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率先从西方引进了“喜剧”、“欧穆亚”等新概念,不但明确地提出起功利的主体喜剧观,推重幽默及其人生观,而且介绍了海甫定的进步喜剧观念。他的喜剧美学思想堪称中国近代喜剧美学的正式发端,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启蒙意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与自身的种种缺陷,他的喜剧美学不但没有在近代思想启蒙与文化革新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对于迭相蔚为高潮的戏曲改良与新剧运动也几乎不发生影响,这就延缓了近代中国喜剧变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幽默”是一个属于美学范畴的概念。总的说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幽默是喜剧艺术(或称“笑的艺术”)的一个总称,它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及其它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在内,讽刺、滑稽、戏谑、闹剧、打诨……都是“广义的幽默”大家族中的合法成员。狭义的幽默仅仅是喜剧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是“笑”  相似文献   

10.
从喜剧性幽默到讽刺性幽默———论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赖骞宇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在公众的印象中是一位满头银丝、面带和蔼微笑、身穿白西装、口叼黑雪茄,随时能用妙语对付任何灾难的幽默大师。他被称为“喜剧作家”、“幽默家...  相似文献   

11.
在《围城》中,钱先生运用了大量精辟的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以及古今中外的典型逸闻,来增强文本的幽默意味。这种幽默非同一般,我们称其为“冷幽默”。其基本特征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悲剧性与喜剧性难分难解,嬉笑怒骂中又带着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中,“喜剧性”,“滑稽”,“幽默”与西方差学方中的“comic”,“humour”并非是对等的,西方差学传统中多把“幽默”作为“comic”(喜剧或乾滑稽)之一种,而在实践美学的视野下,“滑稽”和“幽默”的内涵和界限得到比较清楚的厘定,并且被纳入实践美学的范畴序列之中。“幽默”所表现的是一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而滑稽表现的则是一种不合规律性和夸大的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自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立体视野这一独特的角度考察林语堂的散文,通过解读林氏散文的生命内涵和其形式上的审美特征,证实了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14.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喜剧美学思想的继承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喜剧本质及喜剧形态两方面对黑格尔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在喜剧的本质方面,本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的理论有继承、吸收,也有批判、突破。继承与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都运用辩证法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来分析喜剧的本质,都以内容的否定性来限定喜剧形象,也都重视喜剧否定性内容的社会伦理及审美教育意义。批判与突破而体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指出了丑是喜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奇》是林语堂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编译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从《太平广记》、《清尊录》、《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小说,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方法将原文本重新改造。林语堂的翻译素以忠实、通顺及和美称誉,但通观《中国传奇》,这一译本较引人注意的恰恰是与原本的“偏离”———误读、伪译比比皆是。实质上造成这种偏离的重要原因当是林语堂把这种编译作为演绎自己思想的重要途径,译作与其思想体系一脉相连。从《中国传奇》里情节、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命运的变化中,我们能窥探到语堂先生通过对原小说进行误读、改编、伪译,所表达出的文化追求及审美理想。毋庸讳言,我们在赞誉林氏传播中国文化策略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回避其编译作品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文学创作具有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三者的交织融合,作品的语言典雅、理智、婉丽。她的诗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论语》半月刊在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大力提倡幽默文化。其将中西幽默文化融于一体,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幽默文化。这一方面是在政治高压环境中寻求表达批判性政见的安全渠道,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创造宣泄人生苦闷的娱乐场域。《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了热烈的追捧,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这正反映出传统文人在国难深重、革命盛行的时代,向现代文人转变的尴尬和阵痛。该刊提倡幽默文化,既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文化的曲折进展。  相似文献   

19.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贺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思想。他对20世纪40年代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与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性评论,并创建了自己的"新心学"思想体系。文章通过对贺麟的体用之辩、文化体用观及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梳理,展示贺麟体用思想的辩证关系,以期贺麟的体用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