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际网络——第五种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上,国家的地域界线已不再是阻止传播的因素,传统的国际传播概念已发生了变化。由于因特网的逐步普及和广泛应用,形成了网际网络,被人们所称的第四种媒体,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网络传播出现了。特别是近一年来,网上用户激增,而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首先在网络上传播,再迅速占据全球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成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没有网络,也许这些事件只是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但现在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如以下三个事件,被认为是最具有网络传播效应的。一是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调查克林顿“性丑闻”的报告在网…  相似文献   

2.
网络直播成为新世代大众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主播也时常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层出不穷的主播伦理道德事件是网络传播的性质使然:网上身份和自我建构导致网络道德标准被降低;参与者去中心化导致人人成为焦点;网络人际互动催发不良事件产生,网络社会结构推动主播阶层更迭。只有主播、观众和第三方共同行动,才能真正避免负面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孙煦 《大观周刊》2011,(47):93-93
本文对近五年的危机事件通过网络论坛传播的实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的特征和模式,论证了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的传播是多种媒体互动传播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带来深刻变化,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营造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自媒体传播及网络舆情形成的特征,提出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掌握公开信息的主动权,善于通过自媒体与公众双向沟通,科学治理互联网,有选择性地采取激励措施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网际网络对于平面出版的冲击是肯定的,而平面出版将来的走向,将有一部份转向无纸出版,而另一部份的传统印刷将是网际网络所无法取代的。 网际网络是一场世纪革命,其中包括六大类:传播革命、知识革命、通路革命、育乐革命、金融革命、生活革命。网际网络对于软体产业的革命正在蔓延,而网际网络具有几个重要的特性:1.网际网络  相似文献   

6.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7.
李兴亮 《新闻界》2004,(5):40-41,39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延伸了人们的传播空间,而且改写了人们许多的传播观念。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流通的真实性、传播活动的严肃性、网络传播的理性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无疑是媒介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近期网上的热点话题“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为例,就网络讨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愈演愈烈的"网络舆论霸权" 最近几年,对于一些传统媒体报道缺位的新闻事件,网上评论所产生的舆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从"踩猫女"到最近的"C语言门",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网民率先在网络中发起对当事人的讨论,爆炸性的传播和无比热切的回馈,迫使当事人屈从于网上所谓的"民众呼声"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荣辱观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教育,其实质是伦理指向。开展荣辱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网络传播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在网络传播下的荣辱观教育,可以采用网上“国学讲堂”、网上漫画、网络新闻报道和网上论坛进行。此外,手机短信也是一种网络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事件的发生本身就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公共事件的传播管理非常重要.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化越来越快.网络成为了快速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公共事件的传播.网络传播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和自由性,对于某一公共事件,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自由的传播,这导致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净化网络环境,使得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都将是未来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事件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但当前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预警、控制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事件往往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关键诱因,其传播和讨论对推动网络舆情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半自动方法自动采集大量网络事件案例相关信息,包括网络事件的发展、传播过程和相关网络文献,建立网络事件案例库,开发了对案例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聚类和信息计量等分析工具,并实现了分析结果的可视化.以网路事件案例库为支撑,本文分析网络舆论的传播要素和传播规律,探讨了网络事件的监控预警和引导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赖黎捷 《新闻界》2007,(1):129-129,134
网络“通缉”是2006年网络流行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影响较大的网络“通缉”事件有虐猫视频事件、铜须门事件、流氓外教事件、牙疼妹妹事件等等。在虐猫视频事件中,某女郎残忍虐杀小猫的视频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并引起网友极度愤怒。随后,网友在网上发出“追杀令”,并在短短十数天里将虐杀小猫的主角身份查出;而在牙疼妹妹事件中,两网友口诛笔伐,各揭身世之谜,引来众网友观阵助威,结果错牵无辜,将湖南一居民推上“网上审判席”,严重破坏了该居民的平静生活。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事件的传播主战场在网络场域内,网络媒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存在各种的问题,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进行必要的引导,而这一引导也是一种有选择的活动,同时,在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实现了互补的效果,它们相互配合促使新闻生态朝着和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民主化、信息公开化进程不断加深.许多社会事件都是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网络热点事件.本文选择了近期网络热点事件——“安徽丢肾事件”,关注全媒环境下网络舆论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安徽丢肾事件的报道分析,分析个体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的演变流程及网络舆论、流言传播对于事件升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夏艳 《新闻世界》2008,(8):106-107
本文以近年网络舆情传播中热点事件为例,主要阐述了网络舆情传播的两大对立面——正在成为中国式民主新通道的网上“正义民声”,以及使人憎恶并为之胆寒的网络“言论暴力”,引发出对网络民主之路的探讨,以及对网络暴民现象的警惕。同时,还对游走于善恶之间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从技术管理、法制管理、道德自律、媒体引导等方面对网络舆情传播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3年来242个冲突性事件传播轨迹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网络对冲突性事件传播的介入和影响,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程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其影响体现在:作为冲突性事件传播的发源地;设置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议程,引导或改变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轨迹;补充或替代传统媒体的功能,发挥联动效应或修正作用.网络提高了冲突性事件被公众看见、被舆论影响的机会,推动了冲突性事件个案的解决,但在促进冲突性议题的解决方面依然乏力.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搭建意见表达和理性对话的公共平台,当是避免或者化解社会冲突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表情也开始流行起来。网上大量传播的表情符号、图片、视频片段等丰富了网络表情的种类也表现出网络人际传播的多符号倾向。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与受众阅读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科技发展到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而不需要纸笔就能表达、传播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更多受众的时候,网络原创学就产生了。它包含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创作主体是“网民”;传播渠道是网络;为网上受众而写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民对网络购物接受度的提高,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飞速发展,我国网上购物市场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数千家购物网站的应运而生,网络公关及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对于网络商家而言越来越重要。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拟通过"淘宝商城事件"案例,用形象修复理论和危机公关相关原理分析此次危机传播处理策略,以期对类似的网络危机事件给出有意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