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复制加扒网”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把“抄级记者”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抄文件。一些记者脚懒手懒,热衷于“跑会”或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拿现成的新闻通稿或把会议文件稍微改动一下,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字便发表,而不去挖掘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当然,这还主要属于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二是抄同行。都知道…  相似文献   

3.
目前,就我们新闻队伍的整体而言,作风和文风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在新闻队伍作风和文风上,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七靠记者”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和文风,就是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最集中体现。所谓“七靠记者”,即:靠剪贴资料、材料写稿的“剪刀记者”,靠吹捧大款得好处的“老板记者”,靠通讯员提供初稿的“挂名记者”,靠跑赞助、拉广告写稿的“还账记者”,靠参加典礼、出席会议过日子的“请帖记者”,靠道听途说拼凑稿子的“马路记者”,靠文凭和报社牌子混日子的“牌子记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七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职责就是采写新闻,这个“采写”是靠自己的劳动,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获得。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无需在这里再写文作“论”。可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记者到网上抄新闻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网上下载新闻把它占为已有,发表在报纸上或电台里,这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声誉,也背离了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如果对照“八荣八耻”,那更令人汗颜。  相似文献   

5.
陈洁 《新闻窗》2008,(3):83-83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新闻来自百姓民生。作为一位市民报的记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放低姿态,走到百姓中去,关注“草根”阶层。笔者发现,有些跑口记者在工作中,拿到对口单位上发放的文件一抄了事,直接让空洞的消息见诸报端。笔者认为,要想让一条跑口新闻变得有血有肉,必须加大与“草根”阶层的联系,因为他们是政府决策的最终受制者和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6.
“客观”就是不加评价的写作,它被新闻记者看作是很有价值的作法,曾受到新闻院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提供者的提倡。这种排斥偏见和评价的打算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客观”曾被许多新闻院系学生误认为是主观的、抽象的和评述性的写作的对立物。“客观”应该被认为是记者和其他人员在工作场所根据惯例和禁忌所采用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记者不应该忘记采用客观方式的决定其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8.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9.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10.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本身就是一种作风,是彰显党性的具体体现,“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后的感慨,实际上,这也是所有记者的真实体会。其实对于地市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说,“走基层”几...  相似文献   

11.
程彻 《新闻前哨》2004,(5):29-29
新闻要求有“新闻点”。新闻点的选取与表述往往是一部新闻作品成败好坏的关键。特别在反映一个比较大的新闻主题时,笔者认为记者应该具备一种“伸缩自如”的本领。所谓“伸”,是指延伸、放大、宏观把握;所谓“缩”,就是凝缩、缩小、微观展示。从大处着手,却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精微细致处起笔,以小见大来表现新闻主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善于捕捉  相似文献   

12.
找准结合点     
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就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扭结点”.它是大家普遍关注、带有倾向性的焦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学会抓问题,善于找准报道的结合点,是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写稿子,如果总是抓不住结合点,写不到火候上,那就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善于“发现” “发现”的才能,就是新闻敏感。它是记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否不失时机地、迅速准确地“发现”结合点,首要的条件就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  相似文献   

13.
解航 《新闻知识》2002,(9):17-19
战地记者(wcorrespondent)的别称是“随军记者”,它也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同样也包括义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而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录)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这种新闻工作者最早出现在西  相似文献   

14.
剔除假时效     
打开一张报,在冠以“本报讯”的新闻中,常常发现“昨日记者获悉”、“昨日记者看到”、“昨日记者从某某处了解到”等等字眼,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不然。因为这些“昨日新闻”大多都是记者生拉硬凑上去的。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新近发生”,其实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这样说,  相似文献   

15.
在香港的报纸上,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占有重要席位,并且讲求“第一报道”、“独家新闻”,其发布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在港访问期间,我们发现香港新闻界有一支特殊的记者队伍一突发记者。突发记者,顾名思义“突发”就是突然发生的新闻。按香港的新闻界定主要包括有关罪案及意外的新闻。例如谋杀、绑架、枪战、行劫、车祸、撞船、反走私等事件。那么,突发记者就是报道这些突发新闻。按大陆的界定叫做社会新闻。香港各报馆一般都设有突发记者组或突发记者部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上情下达的重要途径。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媒介最广大的受众群。但是,一些新闻记者只习惯泡会议,抄文件,照旨宣科。缺少了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和作风。对此,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更应该明确,新闻既姓“党”也姓“众”,一定要做一个真正的“平民记者”。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某些记者中,有这样一种不正之风:他们采写的稿件,除发给本单位之外,还稍加改头换面或原封不动地抄寄给其他新闻单位。有的甚至将改好誊清的稿子,给别的新闻单位,把模糊不清的草稿,呈给本单位的编辑去“斧正”。这样,一种怪现象就出现了:同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首都各报均在显著报面开辟了“新闻速写”专栏。如《经济日报》的“现场速写”、《光明日报》的“新闻速写”等,《人民日报》虽未正式挂名,但也时常发一些这类新闻。新闻速写正以其短小精湛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闻实践者,以适应当代读者的新闻需求。“速写”本为绘画专业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指“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的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画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20.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记者的眼睛不同于普通人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闻,但是这种新闻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只有主动用新闻视角去观察、评判,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可见人们所说的“新闻眼”是一双不同寻常的眼睛。而这双不同寻常的眼睛应具备两种功力,一种是透视力,一种是前瞻力。这就是前者用独特的眼光剥去事物的外表,发现真正的新闻内涵;后者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过程和结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