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85届普利策新闻奖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公布。 本届普利策新闻奖共有15个机构或个人获奖(国际报道奖有两人同时获奖),另有28个机构或个人获最后提名。综观第85届普利策新闻奖,其体现出的新闻价值取向主要有: 一、秉承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传统 美国的新闻报道一向有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传统,尤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曾  相似文献   

2.
“三农”报道研究,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这样会更具有参照性、深刻性。诸多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的“三农”报道已经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比较客观、关注民生情怀、注重农村经济实用信息等特点。比如,1922年8月吴觉农㈦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土地问题、农民的被剥削和被压迫、农民教育、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涉及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根本问题。而晏阳初从1929年开始,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刊登了李天伦先生的文章《揭丑就可抛却职业伦理?》,文章认为,记者在报道“汉芯一号”造假案的过程中,拒绝了消息提供者要求保密的请求,原原本本地公开他们的谈话内容,是抛却了职业伦理。  相似文献   

4.
一、秉承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传统 美国的新闻报道一向有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传统,并通过大的新闻奖项的设立得到进一步确立和推动。本届(2001年4月16日公布第85届普利策新闻奖)除社论性漫画外,14项获奖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傅海 《新闻记者》2006,(12):60-60
《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刊登了李天伦先生的文章《揭丑就可抛却职业伦理?》,文章认为,记者在报道“汉芯一号”造假案的过程中,拒绝了消息提供者要求保密的请求,原原本本地公开他们的谈话内容.是抛却了职业伦理。  相似文献   

6.
谢鸿鹤 《声屏世界》2013,(11):27-28
问题性报道因多为“揭短”“揭丑”甚至“揭黑”而又被称为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①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是“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意义系统的提供)、“解闷”(休闲和心理的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报——县市报,“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是其重要的职责。坚持与时俱进办好农村版,既是县市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体现,又是县市报应对报业竞争、巩固和扩大农村市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作为县市报之一的《武义日报》,“三农”报道紧紧围绕“农业调整、农民增收”的主题,不断创新编辑思路,增强报纸的指导性、服务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村实际,满足农民所需,赢得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武义日报》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8.
陆辉 《中国记者》2015,(3):102-103
本文以《盐城晚报》近年来全国两会报道的实践为例,从四个方面探求并提升全国两会报道的社会传播效果,体现了地市媒体人应有的智慧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暴露和揭丑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业的一个传统,虽然其定义一直没有统一,但“揭露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聚焦于不义、丑闻或非法活动”的调查性反道的本质却得到广泛认同。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在中国传播时间并不长。1980年《工人日报》刊载的渤海2号沉船事件的报道,可视  相似文献   

10.
《“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发表于1987年9月24日邯郸日报,是一篇有深度的新闻。它通过人们争相观察日环食,反映了八十年代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从而较成功地体现了“科学使农民变聪明了,聪明起来的农民更相信科学”这一主题。百年不遇的日环食去年9月23日到来了。这无疑是宣传科学知识的好机会。从全国多数报刊电台的报道来看,大都仅仅报道了“金环当空”的自然奇观。《“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的  相似文献   

11.
一、普利策奖昭示美国新闻界揭丑传统 为全世界新闻界瞩目的普利策新闻奖每年4月份揭晓。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提名作品昭示的是美国新闻报道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传统。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穆冰 《军事记者》2003,(10):12-14
在西方,调查性报道几乎等同于揭丑新闻。这种报道形式,在中国,在非揭露性题材上也有广阔的空间。对此,穆冰在《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中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韩元  朱强 《新闻知识》2002,(12):13-14,3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①由于这一报道形式常见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则多为批评报道,往往触及社会腐败问题,采访难度较大;但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同时又是媒体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因此,该报道形式成为衡量一张报纸报道深度及记者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尺。很多媒体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不遗余力地鼓励记者采写调查性报道,以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赢取读者青睐,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及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不但能体现记者的知识积累、从业经历、新闻敏感、采访经验,还能体现其对一  相似文献   

14.
冯菊香 《新闻窗》2014,(1):64-66
党报党刊作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喉舌,应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红旗文稿》针对“三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传报道,本文选取关涉广西的“三农”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党刊“三农”报道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新报》作为《湖北日报》的农村版,是省委全面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自然具有省委机关报的属性。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三农”报道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才能真正体现“为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的办报宗旨,当好“农民致富的参谋,基层干部的帮手”。那么,怎样才能唱响“三农”报道的主旋律呢? 一、唱响主旋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三农”工作新形势,理直气壮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新台阶,农产品实…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背景材料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强调利用新闻现场音响、画面的同时,背景材料运用得当,能使现场报道具有深度效应。 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是指在相对于新闻现场而言已经发生或者已经过去的无法“抢”到或“抓”到的镜头。 纵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长江走向新世纪》、湖北电视台播出的《洪湖及时处理一起假棉种坑农事件》、《假种子坑农,农民打官司胜诉》、《“打工妹”成为技师之后……》等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其之所以产生深度效应,引起社会关注,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除了其他方面的综合因素外,笔者认为,主要还在于背景材料的处理与妙用。 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背景材料的妙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度报道的关键。 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多侧面的蕴含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因此,一篇报道是否属于深度报道,是否具有深度效应,关键  相似文献   

18.
掏粪者是当年美国对揭丑式报道记者的称呼,虽然不雅但体现了早期美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性,而国内目前娱乐新闻的报道倾向越来越向狗仔队的方向发展,与掏粪者不能同日而语,甚至连掏粪者的一半都赶不上,完全是八卦新闻的做派,这恰好证明了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学习活动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应保护和加强农民的名牌意识黑龙江日报1月18日和22日,以《“一条鱼”钓来五百万》《“一条鱼”兴了一个村》为题,连续刊登“得莫利现象”的报道,促进农民尽快树立起名牌产品意识,提高全社会保护农民利益的自觉性。报道中说,“得莫利”是黑龙江方正县一个贫穷小...  相似文献   

20.
“两会”报道年年求创新。回顾近两年的“两会”报道,《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开辟的日记体裁的报道呈现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日记体裁在“两会”报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