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鉴赏边塞诗要注意如下问题:首先,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相似文献   

2.
选入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一课中的《马》、《塞下曲》和《前出塞》这三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这三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苍凉寥廓的边塞风光;表现了渴望驰骋沙场,建立勋业的昂藏不凡的抱负;歌颂了边塞将士强兵精武,杀敌擒王,以保国泰民安的英雄气概。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又各有特点:《马》以写景为主,托“马”言志;《塞下曲》以记事为主,以事写人;《前出塞》以议论为主,直抒胸  相似文献   

3.
唐代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作为边塞诗人的情感媒介,“征衣”“陇头”“玉门关”这三个意象对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诗题《军行》的“行”字是“歌”的意思。这是一曲充满胜利豪情的军歌,写的是一场血战刚刚结束时的情景。“战罢”是诗眼,全诗围绕这二字展开。“骝马新跨白玉鞍”是“新跨骝马白玉鞍”的倒装。旧注“赤马黑髦曰骝”,“骝马”即长着黑鬃的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维诗中动静相衬,特别是以动衬静构成的意境美,是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王维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体现了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运用。而后期的诗,则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闲情逸致的生活,即山水田园诗。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运用已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6.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字子羽,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这首《凉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  相似文献   

7.
<正> 盛唐诗人李颀现存诗共一百二十四首,其中七言古诗三十五首,占他全部作品的近三分之一。这个比重,足以表明七古在李颀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李颀七言古诗,佳者本多”。下面仅就其几个主要方面试加评述。一作为“边塞诗人”的李颀,他的七古有《古从军行》和《古意》两首。前者通过描写寂寞无聊的戍守生活和边疆上凄凉惨淡的景象,表现战士们的艰辛。但统治者仍要他们效命沙场。“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  相似文献   

8.
丝都北庭     
“……孤城倚大碛, 海气迎边空。 四月犹自寒, 天山雪蒙蒙……”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一诗中,曾以这样的句子描写北庭的塞外风光。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早在两汉时期,汉王朝就在车师后王庭筑有“金满城”当时的“金满城”,与车师前王庭的“高昌壁”一北一南,是雄踞在天山南北麓的两座重镇,同为“西域之门户”。  相似文献   

9.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唐玄宗遂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军士。这首诗就是王维在远赴边塞的途中所作。 首联,点明诗人要去的地方,即远在边塞的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一带)。着一“单”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此行是被排挤出朝廷了,自然是满怀愤恨。这里为下旬的入哂作了一种情感上的渲染和烘托,可看成“单车问边图”。  相似文献   

10.
正有那么一批诗人,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是"边塞诗人",他们写的诗歌叫"边塞诗"。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唐初四方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成为唐诗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  相似文献   

11.
编者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不同年龄段的诗人曾群体性地崛起于中国当代诗坛:“归来诗人”、“青年诗人”、“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女性诗歌诗人”、“城市诗歌诗人”、“新边塞诗歌诗人”……诗坛真可谓风起云涌,引领文学潮头。但孰料仅仅过了十几年后,这一前呼后涌的文学大潮便沉寂了下来,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逐渐趋于“边缘化”,文学女皇风光不再,再不象她在黄金时代那样引人瞩目。我们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两点:一是相当多的诗人将自己的写作视野缩小到了只关注自我内心的狭小…  相似文献   

12.
文学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以来的田园山水诗的传统,诗歌多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代表诗人王维和孟浩然,又称“王孟诗派”。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诗歌多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以及边境的荒凉艰苦生活。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诗人中,高适与岑参同属边塞诗人,都有从军边塞的经历,都有一种报效祖国的豪气,但一个仕途“通达”,一个生性“好奇”,他们用他们的真性情与极富魅力的妙笔写出了或悲壮或瑰丽的诗篇。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诗人的笔下 ,有许多写笛音的诗词。唐代有许多边塞诗写笛声的。寄托了边疆戍卒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律《从军行》 ,全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在寂寥的边塞 ,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 ,就象亲人在呼唤 ,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 ,恰似一根导火线 ,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 ,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 ,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 ,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 ,但这景又饱含吹笛…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边地从军多年,这其间他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塞生活、描写塞外风光的边塞诗歌。他与高适齐名,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高岑”。岑参后来做过嘉州刺史,后世称之为岑嘉州,他的作品收入《岑嘉州集》中。在这部集子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时所作。安西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立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岑参就是在这个机构内任职,属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以雪为线索贯穿始终,从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  相似文献   

16.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中国文学史风格流派录(三)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文学史家根据作品反映的题材,把盛唐诗坛上善于表现边塞生活的诗人称作“边塞诗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派的作者结合壮丽、辽...  相似文献   

1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作品对雪域风光的描绘,对边塞生活的反映,自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之新颖贴切,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和传诵。然而,从全诗总体上来把握,我认为作品令人叹服的特点当是“空”的艺术,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纵观全篇,却无一字写“别”,而又无不在写“送别”,并且在描写中隐含着诗人送别时复杂的情绪变化,浸染着浓郁的离情别绪!开篇由“胡天八月飞雪”写起,自是交代了送别的环境:风劲、雪早。虽则有一种…  相似文献   

18.
盛唐边塞诗主要表现边塞的战争生活及风土人情,讴歌盛唐的强盛与统一,描写田园山水的秀美和边塞风光的雄奇,真实地再现了盛唐时代广阔的社会风貌。边塞诗人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地的景色,写出了表现将士们骣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他们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揭示了统治与被统的矛盾,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深刻地体现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情感。盛唐边塞诗人虽没有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明确的创作主张和理论,但是却有关共同的取材内容和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杨牧常常用“移情”的手法使边塞的山川大漠,一草一木皆着“我”之色彩。于是,在杨牧的新边塞诗中不仅有“客体的主体化”,而且有“主体的客体化”,主客体的交融又使边塞化作了诗人生命的对象化存在。因而,杨牧的新边塞诗也就成了诗人和山川万物心灵对话的物化存在。  相似文献   

20.
孙民 《云南教育》2008,(12):8-9
诗人胸怀报国之志,奔赴边塞,慷慨请战,不意受贬,于是登台放歌。众谓:这是一首怀才不遇的悲歌。确然,同类作品中,此歌堪称旷世之作。然而,诗人自渭“独怆然”,岂非表明已之“不遇”,非如他人仅为“怀才”,而是另有悲因。那么,他独悲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