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及其误差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建军  张林辉 《软科学》2007,21(1):17-21
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基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量化的我国不同时期投资政策变迁绩效研究,分别对三个不同时期的数据作了归纳和检验。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分析了三大地区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得到弹性与推动效率成正比的结论,定量证明了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5,(8):77-81
在空间经济视角下改进了Barro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和Mankiw-Romer-Weil条件收敛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108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存在着绝对β收敛,绝对收敛速率为1.41%~1.68%,半衰期周期为41~49年;在控制了劳动力、实物资本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FDI、地方政府行为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变量之后,长江经济带存在条件β收敛,条件收敛速率为1.41%~1.59%,半衰期周期为44~49年;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外溢乘数约为0.13~0.35,说明经济带内存在若干个促进经济收敛的"中心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主要原因,但溢出效应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这导致了长江经济带目前的经济增长收敛以局部收敛为主。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5,(11):110-114
基于生产要素替代视角及现有技术进步条件,利用最优化理论构建了最优经济增长模型,Lasso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存在较强耦合关系,能源消耗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将增加0.034个百分点;2014~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约在0.7~0.8之间,最优经济增长约为8%左右。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耦合关系表明:从长期来看,片面缩小能源消耗,过度强调降低能源强度,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阻尼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外生能源价格越高对经济增长越容易产生约束;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作用,在确保经济最优增长和降低能源强度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导向。  相似文献   

4.
以生产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构建了区域经济要素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我国省市区的经济产出、投资、出口与消费需求数据及其派生数据,计算分析了1981-2003年区域经济要素投入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区域投资、出口、消费需求等经济要素波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其中以出口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大,消费需求波动的影响次之,投资波动影响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仅增加区域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且减少区域出口、消费需求和投资的波动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选择283个市级地区(含4个直辖市)作样本,建立面板数据分位数模型,针对不同城市发展水平深入探析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支出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科技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将使GDP大约提高0.4%~0.44%,说明增加科技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途径;当GDP规模较小时,科技支出对GDP贡献更大,这说明对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的地区来说,要更加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相比于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地区人口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科技支出的作用弹性最大,而且非常显著,表明科技支出对GDP的贡献最高。经济基础较薄弱地区要加大科技支出力度,经济中等和偏上地区要保持科技支出稳定,经济发达地区要优化科技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同省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长生  简玉峰  陈华 《资源科学》2009,31(6):1051-1060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来说是“财富”还是“魔咒”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首先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直接、间接、总效应大小,以及不同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对影响;然后以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然资源禀赋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既存在正面的直接效应也存在负面的间接效应,且负面效应总体上大于正面效应,但在不同省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其负面效应主要通过降低投资、受教育水平、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度、法治水平而间接阻碍经济增长。中国不同省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能够一定程度解释经济增长所存在的地区差异性,但不是经济增长所存在的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2013年城市动态面板数据,利用Sys-GMM克服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文化产业对江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每增加1个百分点,江西经济增长增加0.1628个百分点,在10%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文化产业资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江西经济增长增加0.2095个百分点,在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文化产业促进了江西经济增长,但文化产业对江西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表明增长空间较大。因此,为了发挥文化产业对江西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出对策:政府可考虑设置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完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周边的配套辅助设施;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在融资、税收、补贴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21个省市地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与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风险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较为明显,在当期及短期内均能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时间后开始显现;但是,中国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仍然较为明显,投资周期偏后,对当期的自主研发活动难以产生直接的促进效应。此外,风险投资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企业研发投入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区域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者纳入区域经济研究框架下,把创新分为本地创新和周边地区创新,利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地区创新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优化是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间传导环节,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贡献更大;同时区域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关系。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间尤其是邻近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俊荣  龙蓉蓉 《科研管理》2017,38(12):116-121
在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运用1996-2014年间全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区域对异质型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机制推动东部经济增长。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与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中部地区产出增长。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呈现出双重作用,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基础型人力资本也通过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赵文  赵国浩  黄文锋 《资源科学》2011,33(9):1775-1780
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传统经济学理论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资源诅咒论正好相反。本文以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大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中小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同时积极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促进山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姜巍  张雷 《资源科学》2005,27(3):26-32
作为我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分析西北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认为:除矿产资源外,西北区其他资源要素赋存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仅占全国均值水平的1/3左右,组合结构存在明显不足.长期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使西北区目前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进入了一个全面紧张的阶段,人地压力较50年代初增长了3倍.未来发展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优势的继续发挥将使西北区的人地关系的演进进入一个更为紧张的阶段.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增长中合理投资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高的投资率和低的消费率问题,建立了一个确定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合理投资率模型,并用该模型估算了我国合理的投资率及相应的消费率。分析表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投资率高低取决于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但主要取决于后者由于不同经济组织具有不同的投资生产率,估算结果表明,更高效率的个体、外资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会内在要求投资率下降,收敛于18%-25%区间内。在当前我国所有制结构下,合理投资率或储蓄率不应该超过32.4%,相应地,消费率不应低于67.6%。  相似文献   

14.
利用Eviews软件,通过对宁夏自治区1990—2008年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本在宁夏省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十几年间宁夏省的人力资本投入有所提高,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应该继续重视人才的发展问题,加快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与土壤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城镇大建设、产业大积聚、交通大发展三方面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 并分析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的土壤问题——土壤污染和土壤资源损失及退化问题, 结合对土壤资源保护内涵的界定, 从保护手段系统化、保护主体多样化、保护过程环节的全面化和保护类型渠道的综合化四个维度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土壤资源保护策略, 即以"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理念为指导, 通过政府、公众和企业等保护主体, 从源头、过程和末端等过程环节, 采用法规法律、政策、管理、监测和工程技术等保护措施和调控手段来保护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何蓓蓓  梅艳 《资源科学》2009,31(11):1973-1981
本研究选取1985年~2007年江苏省的生态足迹、经济数据,构建生态足迹消耗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的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在实际取值区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二者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②经济结构变量对生态足迹消耗以及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产生影响,固定资产投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资源的消耗量,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促使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赵可  张安录  徐卫涛 《资源科学》2011,33(5):935-941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响,而经济发展仅在全国和中部尺度有影响;②从时间尺度看,除城市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则逐年增大。因此,各省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节约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商务成本决定了资本的区位选择,从而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本文对商务成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评述,认为人为降低要素价格、地区间的政策竞争等只能是在投资环境不完善条件下的短期诉求,是对较高的商务成本的一种政策性弥补.并不能改变资本的区位分布以及经济增长,反而造成福利损失;另一方面,资源诅咒使低要素成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降低甚至为负;降低包括制度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已成为调控商务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市场分割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志鹏  龙志和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109-111,119
针对中国及中国部分区域市场分割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市场分割水平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市场分割程度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且市场分割对对开放度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市场分割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要建立长三角创新体系,内部资源配置是关键。要提高长三角的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尽快实现区域内创新要素的统一市场体系。对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构成和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模型及整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