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名士王羲之既有“逸民之怀”,又有经世情结。其仕隐生活及心态表明:其时仕隐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都考虑到家族命运;仕隐生活的实际区别表现为有无政务需处理;寄意山林与身处庙堂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从吴文英的具体作品入手,分析词人“仕”与“隐”的思想。吴文英一生虽非仕非隐。但“仕”在吴文英思想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词中表达的痛苦往往与作者不能实现人生“怀抱”的愿望相关。  相似文献   

3.
三教融合与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仕隐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仕”与“隐”不再是互相对立的两极,在朝为官、居家奉佛,亦官亦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宋代文人自号“居士”、“道人”者很多,“隐逸”日益精神化,成为行为主体内在的一种价值取向,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形迹上的归隐层面。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归隐不仕,是一种极其痛苦和迫不得已的选择。其“固穷节”,是为了造名入仕。而归居园田,以退为进,先隐后仕,等待高位聘召,实现“猛志”,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才是其归隐园田的原始初衷与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儒道“互补”或“合抱”,乃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产物,而“杂用霸王之术”,则是它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中国“士”集团继承前辈“务为治”传统,均以“出仕”才‘王佐”做最高理想,为适应朝廷“采用霸王之术”要求,必须兼有“霸”与“王”的全部学问,方能取得功名富贵。凸中国的知识阶层普遍存在着可“仕”可“隐”的复杂心理,这种“仕”与“隐”的两难局面导致了他们思想的无持操,性格的双重性,这是又一个层面上的“互补”或“合抱”。凸儒道“互补”或“合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根本特征和极为普遍的文…  相似文献   

6.
清纯,不仅是“天然去雕饰”的面容,不仅是“云一涡,玉一梭”的笑颜,不仅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歌声。清纯,还是“斯是陋室,惟吾德烯”的淡然.还是“欲隐则隐,欲仕则仕”的真率,还是“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深情。  相似文献   

7.
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记录,也是今人研究作者思想的窗口。何良俊的作品及生平事迹告诉我们,他的仕隐心态在入仕前后有明显的不同:入仕之前,仕隐冲突主要来源于志向与吴中隐逸传统、屡试不第无奈之间的矛盾,而其弟何良傅的中试使其背负的兴复家族的重担陡然减轻,乡间悠闲的生活使其仕进之心慢慢消退;入仕以后,青年时代的经国报复与官卑言轻的现实,又使隐逸成为何氏的理想,其时的诗歌又反复申说着对于归隐的欲求。  相似文献   

8.
苏轼做到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完全统一,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新型人格模式——“自由人格”从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人格的超越,成为一位更加纯粹、达观、睿智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论语》所记孔子关于仕隐问题的言论有自相矛盾之处,这说明孔子的仕隐现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孔子早年对出仕辅政持理智态度,在经历了种神政治坎坷后,晚年的孔子已不再依据理性原则,而是从“义”的理念出发,去面对“乱世该仕该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隐士古今谈     
隐士,顾名思义,一般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声闻不彰,息影山林乡野而不入仕途的幽人高士。也有人认为还包括那些隐居都市而不肯做官的知识分子。故有“大隐隐朝市,小隐隐山林”之说。由于中国几千年“官本位”文化及男权中心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自然形成了土子们出士则显,不仕则隐的基本生存方式。土,为古代的一种官名,古时候置上土、中土、下士之官,其位次于大夫。《周礼·王制》云:“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土、中土、下士凡五等”。古汉语中“土”指作官,可通“仕”。所谓隐士也可作隐仕,即隐居不仕之士。据史籍记载…  相似文献   

11.
<正>《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读懂诗歌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隐”与“仕”的矛盾冲突是大部分诗人的痛苦根源,王绩、苏轼、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无一例外,他们将深刻的感悟付诸笔端,用坎坷的命运铸就不凡的诗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隐”与“仕”的纠葛,感受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2.
卢藏用是初唐时期“方外十友”的成员之一,他由隐而仕的行为与盛唐人为仕而隐的特殊隐逸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当时人对他走终南捷径的做法评价不高,甚至带有嘲讽的口吻。卢藏用交游甚广,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均是好友,同时他十分赞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因此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诗文的研究,对卢藏用的复杂思想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金代文宗元好问的隐逸思想一方面是受儒经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经过曲折的生活际遇逐渐形成的,是一位时而仕,时而隐,仕也隐,隐也进的特殊的爱国主义隐者。  相似文献   

14.
尺牍文学创作发展到中晚明呈现出一个高峰,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尺牍的出现,使这种文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貌。袁宏道在仕与隐的道路上徘徊不定,归根到底是由他本体生命中“骨刚”和“情腻”两种矛盾情态所决定的。反映在他的尺牍创作中就是大量感叹为官之苦的作品的存在。通过分析这一类作品而对袁宏道仕与隐的矛盾心态作一个全面而客观的透析,从而理解其尺牍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王丽霞 《现代语文》2007,(10):22-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探析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思想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文选》“移”类的文体特征与选文的学术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是平行公文。西汉时或视移与檄同品。但移之为类有其独特的规定性。《文选》置“移”类,表明其编撰者对文体移独立地位的确认。而将《移书让太常博士》和《北山移文》列入“移”类,乃因肯定其各具学术意义与文学价值。具体而言:前者是第一篇反对今文经、倡导古文经的宣言书,折射出今古文经学的消长历程;后者在真隐与假隐之间否定后者,在以隐为仕的假隐中否定其手段而肯定其结果,反映了隐逸文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17.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表现出风流儒雅的高士之风,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涤荡尘世之心,免去功名之累,澄怀静观,突显自我。一方面,隐作为仕的对立面,表现出诗人要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追求自由纯真的愿望。另一方面,隐又始终脱离不了仕,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而只能充当美学欣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往往被中国封建士子奉为人生圭臬加以践行,王昌龄亦不例外。诗人的一生,常处在仕与隐的两难抉择中摇摆不定。他割舍不下仕途、官位带来的世俗享乐,又畏惧官场的险恶,向往泉林的恬澹悠游,便只好以隐忍求宽宥,以变通求转机,走一条“心隐身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王维随自我体验的逐渐深入,越来越想过隐逸的生活,但是因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又要求他该仕。隐或仕令诗人难以抉择,他最终艰难地选择了“亦官亦隐”的人生道路,从中也可看出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