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小语>这本书像一位长者的谆谆教导,使迷茫者在深入浅出的道理中迷途知返,还像一位友人的娓娓道来,使身处逆境者在充满智慧的故事里顿悟是非,同时更像一把万能钥匙,三言两语间能打开一把把心锁.我想仅就书中的部分章节来谈一谈对于幸福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这只精致的酥油茶碗,这把锋利的藏刀,是我在西藏日报工作期间,一位藏族朋友特意送给我的牧区人民离不开的生活用具。它伴随着我,在藏北高原度过了六个春秋。1986年我回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仍然一直把它带到身边。每当我看到这些物品。藏族干部和群众对新闻工作者支持,关怀的情景就一幕一幕展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3.
书里的世界     
感谢父亲,在我呀呀学语的年龄,就把文字这把钥匙塞在我的手里,在我五岁时,它就帮着我打开了书库的大门。从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书中,我认识了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灌水取球的文彦博……书里那么多聪明的人,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一直看下去,许多字形劳因为重复呈现的缘故,居然被我猜着了它的意思。我越看  相似文献   

4.
当我看到由英国金飞士出版公司初版、湖北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少儿动物百科》一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们一定喜欢这样的动物书:果然,当我把这本书悄悄放在正在玩积木的女儿身边时.她一注意到这本书就放下玩具翻看起来。等我做好晚餐喊她吃饭时,她骄傲地告诉我:“妈妈,你给我买的新书好看极了,我已经看完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初踏新闻的新生。很幸运和《新闻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我是今年九月份认识了《新闻爱好者》,初次相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每次打开她,便浑身有力,兴奋充满每个细胞。在全天紧张的学习之余,拿起她,全天的紧张、高强度的训练、烦人的琐事便随之消失,从而使我的生活慢慢充实起来。 拿到《新闻爱好者》这本书就如拿到一把金钥匙,打开这本书就如打开知识的宝库。名家名记者的坎坷经历和绝妙的手笔,使我的思想一次一次的升华、洗礼。就像婴儿吮吸乳汁。通讯员园地尽现来者的酸甜苦辣和心得所悟。 有的新闻人说,学新闻…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淘书     
今天买了六本书,其中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居然是单本.一英寸厚。老莎最长的剧《哈姆雷特》在这里只有四十余页。从来不是对书本身特别感兴趣的人.但这本出版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真把我迷住了。何况.这是莎士比亚老人家。它的深棕色的封面似乎是皮革质地.微微卷起。打开来看,连我这种不藏不玩书的人.瞬间也是绮思缕缕。书边是金色的,抠出了整整齐齐的小半圆.  相似文献   

7.
眼下对哲学书感兴趣的人恐怕不多,可是有一本哲学书《苏珊的世界》却畅销全球,其原因就是这本书最容易读懂。由此,我也想起房龙的两本书,一是写人类历史的《人类的故事》、一是写人类思想史的《宽容》,很难找到比这两本书更通俗易懂、更妙趣横生的历史书籍了。不知怎么搞的,我往往把这几本书看作是一种书评,是以自己的见解来组织介绍古往今来哲学家、历史学家的著作及其观点的述评。  相似文献   

8.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  相似文献   

9.
接到1月30日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李铁映同志《大学笔记》捐赠仪式暨学风座谈会的通知,我就一直在想,《大学笔记》将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李铁映同志大学时期的读书笔记?还是课堂笔记?这本书和目前我国其他政要出的书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说起聂卫平的读书生活,使我想起不少往事。记得小的时候,卫平就特别喜欢书。他才几岁,还不认得字,就见书便翻,看上面的圈圈画画。小人书就更不用提了,总是爱不释手,翻一遍又一遍。由于年纪小,手下没分寸,常常把书撕破。我们为了保护书,有时就得把书藏过去,不让他看见。否则,有一本书在那里,不要他翻是不成  相似文献   

11.
广西日报编著的<我们错了>一书出版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阅读的,可见这本书对"自己人"的震撼.我主动对号入座,很庆幸没有找到自己的例子,但我仍然看得汗流浃背.不仅为同行的错感到痛心,更为自己以前的作为感到羞愧.  相似文献   

12.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13.
小记者     
我的书包 河南省实验小学溪流文学社白天惠 我的书包里装着许多书,有知识丰富的语文书,有贯穿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社会书,还有教我动手能力的劳动书…… 打开我最喜欢的语文书,阅读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欣赏海上日出的秀丽景色,朗诵古代诗人的豪迈诗句……每一次打开它,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看那本数学书,一个个数字就像接受检阅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每一页上。“O”真是个淘气鬼,。它悄悄地站在了一个数的后面,就把这个数扩大了10倍。小数点更厉害,它随便站在一个多位数的中间,就把它缩小了好多。听数学老师说,在数学…  相似文献   

14.
精品一例     
“多出精品”、“抓精品工程”这一类的话,现在是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精品,从新闻出版部门的政府官员到从事图书出版事业的专业人员,都发表了许多看法,我也有一点感想。我想举一个例子。在我家里,精心保存,不,是珍藏着一本书。这本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贺宜写的长篇童话小说《小公鸡历险记》(以下简称《鸡》)。“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幼儿园的图书馆被“造反派”造了反,图书扔得满地都是,这本《鸡》就被我捡上了。书一打开,就合不上了,一口气读完。虽然是“小儿科”童话,可成人读起来一样的兴味盎然。…  相似文献   

15.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6.
在没有打开Publishing Books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谈论出版过程的图书.然而,打开之后,却发现并非如此.这是一本类似论文集之类的书,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图书出版业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描述.书中的作者,既有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出版经纪人,又有作者、读者、学者和书评者.可以说,图书出版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本书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文章,既有对美国出版业的历史进行回顾的,也有对美国出版现状进行描述的,还有对图书出版未来进行展望的.正因为这些文章,丰富多彩,从不同侧面对图书出版业进行了描述,我们才将这本书中译名定为<图书出版面面观>.  相似文献   

17.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18.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19.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20.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