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军 《湖北教育》2006,(9):39-40
通过与孩子们交谈,我了解到,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题: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有话写不出。如何化“难”为“易”,使习作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2.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面对新课改倡导的音乐课堂,提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什么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什么样的问题能成为音乐教学的催化剂?什么样的提问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反思过去的教学,我觉得音乐课堂的提问因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得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第一串钥匙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做到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相通与相融。面对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面对社会影响对学生日趋重要的今天,我们应面对现实,走进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5.
说起电脑游戏,人们往往想到“电子海洛因”、“电子毒品”这样的词语,想到一些学生因为玩电脑游戏而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想到游戏中的暴力、色情内容蚕食了学生的稚嫩心灵,因而得出电脑游戏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危害的结论。电脑游戏真的是如此可怕的猛兽吗?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我们开展了关于电脑游戏对中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温秋银 《师道》2008,(9):40-40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德育同样如此。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温暖心灵”。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教育,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和共鸣。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让师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呢?在读完贵刊第五期《如何面对自己的“遗像”》的案例之后,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中探寻答案。  相似文献   

8.
对于刚刚跨进青春门槛的中学生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小秘密”。心灵的向往,生命的躁动,难忘的相思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的“隐秘世界”。面对这些秘密,教师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9.
无论去哪所学校,进哪个教师办公室,你可能经常会听到如是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真是难教。这样的说法可能有点偏激,但不无道理。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和离异家庭的增多,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等,学生的个性越来越鲜明,没有了以前的农村孩子的那份单纯朴实。却多了一份娇气、自私和小孩子不应有的“成熟”。在以前的教育中,推崇“严师出高徒”。但在现今的教育中,面对诸如此类的学生,这不一定行得通。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跟着变。以前的那种“严师”,更恰当的应表达为“凶师”,只会疏远与现代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至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叛逆行为,也怪不得有那么多教育悲剧发生。那现今的教师是不是还要“严”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严”必须要被学生心灵所接受,也就是说,先要在“严”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交个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缩小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本质是发展语言能力,最终实现内化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心灵感悟力。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心灵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那么何谓心灵感受力?说简单点,就是对事物的高度敏感,能够深入文本,产生情感体验,而后产生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丰富的言语资源,面对情意兼备的文字,学生却漠然视之,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灵感受力呢?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这里的“深入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就是培养学生心灵感受力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己在《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夏文艺 《贵州教育》2011,(24):22-22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那么,用什么方式去“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呢?那便是爱与责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心灵孤僻、性格反叛甚至被视为捣蛋的孩子,不能一味指责他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善于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用...  相似文献   

12.
黄梅 《四川教育》2002,(10):41-41
学生常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干巴巴的不耐看。究其原因,是作文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罗曼·罗兰说:“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阳光。”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没有感触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生活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即感悟。我认为:感悟即是面对生活,人们在思想上、心灵上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人的智慧。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文章…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的围墙自然也无法阻挡大自然对于广大师生的诱惑。因而,每到春天,同学们渴望春游的心情就再也无法掩饰了。“老师,今年我们去哪儿春游?”“老师,带我们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吧。”“老师,龙门石窟世界闻名,可惜近在咫尺,我们还没去看过呢。”……面对一双双企盼的眼睛,面对一颗颗渴望融入大自然的心灵,我难以言“不”。我怎能令大家失望呢?然而安全问题又无时无刻不在心头弥漫着阴影。那么,怎样对待同学们的春游热呢?是轻言放弃,还是知难而进?我…  相似文献   

14.
这篇以“教育”为题材的“小小说”,蕴涵深刻而语言清新自然。读它,恰似品尝一枚耐人咀嚼的橄榄果,愈嚼味愈美,满口余香,韵味不尽——让人从中受到启迪——“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了“信念”就能收获到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篇小说,人们往往掩卷沉思:是什么使一个小村子变成“大学村”呢?这位老教师是如何“给学生预测”?为什么他们不能把“秘密”说出来呢?……这里面蕴涵着些什么道理?从故事中我们应谊吸取什么有益的经验呢?……故事意蕴丰厚,寓意隽永,洋溢着思辨与哲理的色彩,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进入学校以来,面对一群个性更加丰富,思想更加独立、多样的孩子,我苦苦思量,细心寻找缩短与学生距离,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经过对自己的“潜能”一番系统的扫描和搜索后,我决定发挥自己善于演绎故事的特长,借“心灵故事”这一“东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走入学生心灵的空虚地带,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主意一定,我就开始搜寻“用武之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面对“学困生”.很多老师会在气愤的时候甩出这样一句话:“气死我了,笨死了,这个学生无可救药了。”笔者面对“学困生”,也曾经困惑:是否无可救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林格的博客     
《天津教育》2011,(12):60-60
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二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甲骨文的“文”字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看,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一颗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怎么教?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成为阅读教学的理念并被明确提出时,面对学生的或有理或有失偏颇的“侃侃而谈”,教师该如何处理“允许学生充分表达”与“引导教学进程”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该具备怎样的文学鉴赏能力?又该具备怎样的阅读视野?本期几篇文章以期在这些方面能给大家一些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秦霞 《小学生》2011,(6):47-47
巴特尔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成功和艺术,就在于能把学生思想的隧道撞击出心灵的火花来。”这句话,对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是颇有启发的,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向你揭示心灵的奥秘呢?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找到一条走进孩子的心灵路子。  相似文献   

20.
没有差生是小班化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孩子,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是小班化教学教改实验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我本着对每个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努力跟上班级其他同学,全面地提高小班教学质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