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宜居水平提高、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工作。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使得城市生态功能受到影响。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现代城市建设中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实现科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就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新确立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经济区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入手,探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内容,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同步发展,通过完善生态立法、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与发展格局,走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青海省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针对其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剖析了其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阐述了青海省当前的发展机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加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牡丹江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江市站位全市发展全局,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宜居型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城镇化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至今也是今后政府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村环境问题则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在扶贫开发中,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瑞茜  张浦源 《今日科苑》2012,(22):127-128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永宁县农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建设新农村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了各种挑战。诸如生活垃圾遍布街道,饮用水源遭污染,土壤污染严重等。永宁县新农村建设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将导致新农村建设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减少农民的收入,进而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综合整治问题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它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经济社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做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已成为爱辉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推进新农村建设列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是要将我国的农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使自然与人类更加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步骤,它的内涵不仅是坚持用先进的生态观念保护生态环境,还包括用经济手段及相关制度加以辅助。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目标宏伟、意义重大,信息服务对新农村建设有巨大促进作用。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的主要历程及信息服务内容与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为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君  李小建 《资源科学》2009,31(7):1195-1204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对农村地域景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户居住用地总面积及相应的占地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②现有农村居民点分布扩展表现出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的现象;③外部调控因素对聚居斑块的作用力度不断增强,农户聚居空间形态逐步向规则化的方向发展;④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居住环境条件差的区域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地方集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集中指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空间区位的合理化应是今后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对农村地域景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户居住用地总面积及相应的占地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②现有农村居民点分布扩展表现出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的现象;③外部调控因素对聚居斑块的作用力度不断增强,农户聚居空间形态逐步向规则化的方向发展;④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居住环境条件差的区域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地方集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集中指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空间区位的合理化应是今后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较多,经济的持续发展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长,而农民一般会将建新房作为大事来办,这也是我国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蓝图目标之一:改善居住环境,进而改善外部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在大量的农户自建房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自建房的功能性和居住舒适度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分析其中原因,提出较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居小环境的装修和美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潮流中的一个热点——家庭装修热。室内装饰不仅在城市蓬勃发展为热门行业,而且正向农村延伸。室内装饰的艺术设计主要任务是对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空间进行美化的艺术设计.使...  相似文献   

16.
以淮南老龙眼地区废弃矿坑为实例,从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双向入手,对该地区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重建工程,制定了有效地生态修复方案。该项目研究不仅对类似的矿山环境治理提出了新方法,同时可深入探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丰富环境地质工程理论。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进行了简析,并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为新农村建设把握了命运与方向,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为实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理清观光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观光农业差异化发展和政府带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集产业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于一身,差距问题显得更为集中、更为深层、更为复杂,因此,差距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务必根本、长远、系统。公共财政支出政策可在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它一定的引导、调控作用。本论文首先指出了公共财政支出对推进我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在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中公共财政支出政策还面临哪些问题,由此提出了发挥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积极作用、优化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在充分认识地震灾害发生前后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的基础上,按照重建条件适宜性的内涵界定,对整个规划区的差异性进行了科学识别并予以表达,为重建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评价依据和主要评价结论,并基于承载能力评价对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