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经典巨著《红楼梦》结构庞大,全面展现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刘姥姥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个豪门贵族进行观察与窥视,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尤其第二次进大观园时,作为乡野中人的刘姥姥不仅得以游园,荡舟,宴饮,品茶,而且还以自己的诙谐演出带来了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是一种典型的狂欢化叙事。狂欢化理论是原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提出的。狂欢的概念源于欧洲的狂欢  相似文献   

2.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致力于理论指导实践的适用语言学理论,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人际意义构建所做的分析与"刘姥姥进大观园"语篇语境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4.
五年后,刘姥姥再一次进了大观园。 上次,刘姥姥从大观园出来,平儿说:你只须把晒的那些灰条菜干子和扁豆,豆角,茄子条儿,辣子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刘姥姥回去立马组织货源送到贾府,一来二往,和贾府上下混得精熟,在其介绍下,京城其他王府也找刘姥姥要干菜。刘姥姥的干菜供不  相似文献   

5.
浓郁的气味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她外孙板儿也跟着进了大观园学校。  相似文献   

6.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位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打抽丰"。一进大观园"打抽丰",筹集资金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铜钱。二进大观园"打抽丰",筹集资金一百零八两银子及生活物资一批。三进大观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接受了王熙凤的托孤事宜。刘姥姥在三进大观园的筹资和回报过程中,有一些积极的进步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对中国的会计文化有一定的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但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就是住在大观园墙外的下层人物——刘姥姥。当她走进"膏粱锦绣"的贾氏贵族之家时,这幅栩栩如生的封建贵族末世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就显得越发生动、鲜活起来。探讨刘姥姥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深人理解全书的思想内容,领会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一、皴染作用一提起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刘姥姥原是个久居乡间的村妇,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这其中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前五回的篇幅作为小说全部故事情节展  相似文献   

8.
捐个胃给你     
钟声响了,大观园学校要上课了。"这钟声好像带着一丝忧愁。"林黛玉嘟哝道。敲钟的校工刘姥姥有什么忧愁呢?同学们连忙去问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原来,刘姥姥的家乡又遭  相似文献   

9.
智力测试     
穿门过户 刘姥姥到大观园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准备告别大家回乡下去。 有9个地方她是必须一一告辞的, 这9个地方正好分3行3列组成一个正 方形。刘姥姥打算不走回头路就辞别每 一家。 结果,她真的只走了4条直路,拐了 3个弯就走遍了9个地方。 你知道刘姥姥是怎样走的吗?  相似文献   

10.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11.
卡通画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风、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  相似文献   

12.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间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泡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13.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4.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问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泡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16.
朱凯怡 《云南教育》2007,(10Z):40-41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间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炮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17.
刘姥姥何许人也?读过《红楼梦》的恐怕无人不知。“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不提女婿狗儿因这刘姥姥时来运转,单这刘姥姥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说的酒令,  相似文献   

18.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选文,本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征。同时,围绕"笑"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乘坐的“和谐号”动车下午4点30分准时到达杭州火车站时.我突然联想起《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模样。我朝同伴们夸张地笑笑。第二个“刘姥姥”进城来了。  相似文献   

20.
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受到了贾府中人对她不同的待遇,如贾母之降贵纡尊,王熙凤之前倨后恭,贾宝玉之懵懂的关心……让人小小地感动了一下的更有王夫人,第二次刘姥姥告辞时,她送了一百两银子,请平儿转告刘姥姥,让她拿回去做个小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投亲靠友的。这话里既有对刘姥姥生活状况的洞悉,又有理解的同情。王夫人虽可憎,但有时也能表现出名门闺秀的大家气象。贾府上下对这个穷婆子都还算照应,只除了妙玉和林黛玉。贾母兴师动众地带了姑娘、媳妇们陪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了栊翠庵。妙玉赶紧将众人接了进去,又急忙去烹茶,一路赔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