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也曾出现过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但中国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如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应当从“四史”学习中增强历史自信,以新时代的历史自信筑牢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在深刻反省前人的基础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邓小平非常重视历史,重视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表现出卓越的历史见识和政治远见。历史在邓小平的现代决策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的历史机遇意识与改革开放李含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虽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必须通过历史机遇才能实现,只有把握住时机才有可能。邓小平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其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历史机遇选择的时期,提出了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最近易中天同志被炒得火热,又是上电视讲座又是出书,他自己还没作什么声,粉丝们已经帮他在余秋雨同志身边安了一把交椅。真叫人弄不清楚这是是中国历史托了易中天教授的福,还是易中天托了中国历史的福。谁叫中国历史这么漫长,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咧。没有一个易中天,中国历史好像就无法普及。没有中国历史,易中天去讲什么啊?讲汉语言知识,小说创作法啊?托福托福。  相似文献   

5.
邱翊 《青海教育》2013,(11):7-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因此,理解中国梦,就要结合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去研读、把握、思考。要理清历史载体、历史选择和历史情怀的线索,以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为载体,  相似文献   

6.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于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沿革流变之中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它高度重视各族人民的历史创造,把中国历史真正写成多民族的历史;它以唯物史观透视中国历史的全过程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它高度重视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给人物传记应有的地位。这部巨将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融于一体,体现了当代中国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之一。它的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近2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西方礼服的历史特点为基础,针对二十世纪中国礼服的历史和文化成因,论述了在这个时期中国礼服的款式特征。以及提出了对未来中国礼服的展望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认识现实不能忽视历史,只有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地把握现实。费正清从认识中国的历史传统出发,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进而认识中国的革命过程和中美关系。他把中美关系置于世界历史中去思考,分析了中美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模式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在多元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应该加强制度、化和心理上的理解,不能无视其历史传统,加强认识与理解是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潮流,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了富强、民主、明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建设。从此,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与学问──略论郭沫若历史研究新范式邓鸿光,孙延霞关键词郭沫若;历史研究;新范式;人生与学问的统一郭沫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从而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础,创立了历史研究的新范式。将人生与学问结合起来去探...  相似文献   

12.
激流勇进风雨同舟景克宁中国的历史,已经从长眠中惊醒;历史的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新纪元。人不能选择历史,历史却严峻地选择着人。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严峻地选择着中国青年。中国从“五四”青年运动开始,民主勇科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悠长的历史之梦。在建设育中国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人把“神话”称为远古历史,因此,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上,即可发现中国古代并非只有神话而没有神话概念,只不过直接把神话当做历史,用“历史”的概念包括了“神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唐明生 《课外阅读》2011,(11):254-255
身为中国人,不少同学对中国历史很熟悉。交谈起来,他们是绘声绘色,娓娓道来。从多个电视频道充斥的历史剧到央视“百家讲坛”的流行,再到各种历史大片的上映。都可见中国历史的“火爆”。然而提到世界历史,不少学生就不知其然了。我们周围少有世界历史的“演绎”,研究之人极少,因此对于十四岁左右的青少年来讲。外国史似乎是很遥远而又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让他们很快就能步人世界历史的学习轨道,真的有些勉为其难。  相似文献   

15.
抗战历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抗战时期英美文学翻译和出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分析抗战时期英美文学翻译的主要特征,以及总结该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和出版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对当前新时代翻译出版的启示作用,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让全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6.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独立的,而又没有完全封闭对外交流,对外交流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只能使中国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是主要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在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水旱灾害的频繁使封建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从而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7.
范文澜在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中,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历史评价体系作出了贡献。其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国历史演进中对外关系的格局以及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等问题的论述,深刻揭示出历史问题的本质,具有突出的警策力量和启发意义,是一笔很有价值的史学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有些人依据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情况得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早产儿的结论,即使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结论的学者,也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近代历史及其矛盾的分析.对中国历史上悠久的社会主义传统视而不见。其实,中国有着悠久的社会主义传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主义传统有其独具的特点:历时悠久、流布广泛、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所有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过程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重要事件。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不仅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洗刷了近百年屈辱的历史,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恢复,实现了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基本梦想,改变了国际格局,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从而真正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华民族由此踏上了复兴崛起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世界历史思想。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源,世界历史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世界历史的未来前途和具体道路等的论述是其主要内容。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开放的问题,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供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凸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