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析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并且和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总体上较为积极,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后,消极应对方式大大减少,这说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会比一般女性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去应对。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能力。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进行12周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无论是体育锻炼的频率、持续时间、锻炼项目、锻炼强度,还是这些变量的交互作用均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选择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应激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应激、应对有关理论在体育领域内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认为:专门针对运动员的应激、应对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运动员较为突出的应激源为人际关系、运动受伤和比赛失利;情境因素对应激应对策略的影响还有待研究;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运动员的焦虑呈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负相关,但在某些应激情境下,逃避行为对降低焦虑程度有积极的短期效用;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应激、应对测量工具的开发和认知评价的干预研究及应激应对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探讨身体锻炼在心理应激、心理适应、应对效能的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提出应重视身体锻炼对心理应激、心理适应、应对效能交互作用的研究,关注心理应激、心理适应及应对效能对个体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加强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频率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以期丰富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为制定科学可行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不同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与核心自我评价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635名大学生(男340人,女29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1)体育锻炼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p<0.01);体育锻炼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p<0.01);体育锻炼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p<0.05)。2)积极应对方式(95%CI:0.011-0.035)和消极应对方式(95%CI:0.001-0.022)均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间具有中介作用。3)性别在体育锻炼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起调节作用(βint=-0.072,p<0.05),且男性(βsimpleslope=0.206,p<0.01)的调节效应大于女性(βsimpleslope=0.117,p<0.01)。结论 不同的应对方式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和核心自我评价中起中介作用,在对积...  相似文献   

6.
过去几十年,人们心理应激水平显著性增加,甚至儿童和青少年也报告出较高的心理应激水平,心理应激已成为人类身心疾病的重要诱因,如何有效缓冲心理应激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日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是否能够调节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危害?目的:为了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在心理应激与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身体活动记忆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和疾病严重性等级量表,对405名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应激水平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体育锻炼水平的界定根据身体活动记忆量表的测量结果折算成代谢当量。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追踪测量持续1年时间,每3个月测量一次,采用层次线性模型分析评估数据。结果显示,基线测量时的疾病状况与心理应激呈显著正相关(r=0.26 ,P<0.05),体育锻炼与疾病状况(r=0.06,P>0.01)以及体育锻炼与心理应激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4,P>0.01)。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心理应激(β=0.23,P<0.01)和体育锻炼(β=1.54,P<0.01)对疾病发生状况预测作用显著,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显著(β=0.05 ,P<0.05)。结论:体育锻炼在心理应激和疾病的发生之间起调节作用,能够减缓心理应激对健康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7.
钟智明 《新体育》2022,(22):88-91
为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体育锻炼难题,营造积极锻炼氛围,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广西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体育锻炼时间短、质量低、次数少、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为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疫情防控背景下学生的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实施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措施,积极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特定的考试应激,使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和锻炼感觉量表(EFI),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研究体育锻炼作为应对策略降低应激反应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降低考试后产生的应激反应,改善心境状态;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改善与运动愉快感的产生之间存在显著意义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娄虎  颜军 《中国体育科技》2020,(5):35-40,F0003
从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角度,探索重大传染病疫情中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策。通过回顾SARS、H1N1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公众的负向心理状态,结合运动免疫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有关成果进行逻辑分析。研究认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恐惧、焦虑、抑郁、强迫、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向心理状态,进而造成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有所下降。疫情时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拮抗心理应激,改善公众心理状态,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选择动作简单易学、具有人际互动性、有反馈和奖励、时间固定在上午和下午、持续30 min左右的中小强度有氧运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风险管理为视角,调查分析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在锻炼中可能造成的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提出对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管理建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风险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了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锻炼主要的风险因素及其特征。研究主要意义在于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问题,初步构建起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风险事故的识别、评估与应对的理论,为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体育锻炼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照大学生压力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分不同专业(体育与非体育专业)、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程度人群的压力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程度人群压力应对方式的具体差别,揭示出体育锻炼对于积极应对的良好作用,旨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及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同时也为体育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身体锻炼行为转变的研究源自促进个体健康的研究,身体锻炼行为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释身体活动行为或者为了说明影响身体锻炼行为的因素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社会认知行为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操控个体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个体的行为归因来影响行为本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太极拳的人文艺术内涵、范畴及其礼教性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内涵的人文艺术价值与人的终身体育锻炼原则有较多共性,且前者对后者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如何实施太极拳这一传统体育的传承与终身体育锻炼原则的融会,这是需要关注的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应激应对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学生的应激应对方式和体质健康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应激应对水平较高,有34.7%的大学生一直“对可能有压力的事件或情景早做准备”,只有3.5%的大学生从未早做准备;有49.9%的大学生一直“寻求亲密的人释放感情和给予帮助”,只有3.9%的大学生从未“寻求亲密的人释放感情和给予帮助”;大学生的应激应对方式与体质健康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认知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认知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身体认知的研究开始朝向具身化方向转变。从人体运动场域的视角,探讨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身体运动可分为客观身体运动与现象身体运动两种类型,它们对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身体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身体运动的限制作用体现在身体认知表征的特性与范围方面,身体运动的分派特征对身体认知转向中的构成性角色具有证实作用,身体运动的调适功能是身体认知与具身行动之间协调性存在的重要保障。在身体运动对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的解释方面,要求身体运动应在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保持主动,重视身体经验的投射功能,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将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融入到具身认知的范畴,形成完整而有序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解决身体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lthough most adolescents successfully manag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the speed and magnitude of these changes may exceed the coping abilities of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young people.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addi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rise during the vocational school transition and the need to balance academic and job-related requirements. An expanding body of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dolescence is a vulnerable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diseases and as such, the need to develop an adequate coping repertoire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globally.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stress has led governments to instill school-based resilience promotion programs. For instance,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PE) curriculum of voc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students in Switzerland addresses stress management, because stress-related diseases at the workplace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among young professionals.

Purpose: Our aim was to develop, implement and evaluate a PE-based coping training (EPHECT) for VET students. Therefore, we adapted components of extant field-tested coping training programs and tailored them to the unique needs of VET students. To facilit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program, each teacher received a teaching manual. Moreover, drawing up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we introduced the contents of the coping training in PE class through practical, movement-based exercises in PE. Students also received a workbook for use at home.

Participants and research design: In this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ight classes from a Swiss vocational school participated (N?=?131, Mage?=?16.22?±?1.12, 35% females). Two trained PE teachers implemented the program with stud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G?=?67) for three months, while students in the other four classes maintained regular PE (CG?=?64) to comprise the control group. To evaluate the coping training,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several self-report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stress, coping and sleep) at baseline and follow-up. IG students completed further questions with regard to intervention fidelity at follow-up.

Data analysis: To evaluate possible effects of the coping training on stress, coping and sleep, a 2?×?2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design was executed with time (pre vs. post) and group (IG vs. CG) as within- and between-subject factors.

Findings: Over time, IG stud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ir adaptive coping compared to CG students, while stress and sleep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for both. Regularly completing one’s homework reinforced this effect because it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reflection and compliance.

Conclusion: A complete and accurate implementation of a PE-based coping training can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aptive coping skills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E-based program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ir responses to stress directly and offers opportunities to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coping strategies. Adaptive coping skills are vital for successful stress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across the work domain and in everyday life.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重视发展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训练中如何将专项练习与身体素质的练习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个性特征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量表测试与统计学原理,对田径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出个性特征与运动项目、运动成绩、运动年限之间的变化关系。其目的旨在为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及科学化训练,提高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行为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嫁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释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体育锻炼行为中运用的可行性,呈现了我国在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合理嫁接,以及这种嫁接所带来的意义,提出了在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的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武汉市小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武汉市小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方式、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便了解武汉市小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为促进小区体育化建设和群众体育锻炼活动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