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宋代学术研究,向来以道学特别是程朱一系的理学为中心,脉络化的研究范式,将丰富多元的宋代学术简化为单一线性的道学演变。南宋自是道学发达的时代,然道学之外,继承传统儒家学术的世儒,仍是这一时期的主体知识方式,坚持着各自的学术个性。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异质性的,是丈人的校勘考据活动、笔记的考据活动与史家的史地考证。  相似文献   

2.
正宋人对于韩柳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北宋前期,宗韩甚于宗柳,北宋中后期,重新发掘柳的价值,至于两宋之际始提出韩柳并重,南宋孝宗以后尊韩、崇柳,因不同的学术立场,各有所尚。这一变化,与其说反映了宋人对柳宗元接受的不同态度,毋宁说是反映了两宋学术史前后相沿的一个命题:文章之儒与道学之儒此消彼长中的多元学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汉代学术成就辉煌,广有创建,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学者标举其中朴学的部分,发展出清代"汉学"流派。在清代,众多学者高举"汉学"旗帜,他们的学术倾向,却与汉代学术本身存在差异。清代汉学在考据训诂音韵等方面承继了汉代学术的古文一脉,弘扬了征实的学术倾向,也将"宋学"最突出的义理层面引入了实证的追求路径,并且将民族意识深入地渗透到"汉学"之中。探析汉代学术与清代汉学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明辨两者的具体面貌,也有助于在当代新的"汉学"环境中明确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两宋学术堪称我国传统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蜂,尤其在南宋中期,诸子学术争鸣把两宋学术推至峰顶,而推动此期学术频繁交流的学者就是南宋著名史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吕祖谦.朱、吕两人有三山之会、婺州之会、寒泉之会、鹅湖之会、三衢之会,两人长达十九年的学术交流,终使朱熹成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吕学术交流实为我国古代学术交流之典范.  相似文献   

5.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6.
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国学者从"多元视野"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再次构筑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里选登的主要是对传统汉学(Sinology)与"中国学"(China Studies)及其关系的不同见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学术传统的较新看法.中国学脱胎于、基础于汉学并且扩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实际上是跨学科和多层面的,这渐成共识;但是,如何继承汉学传统,如何对待资料及其考据和整合,则要进一步讨论.本文据速记整理,可以窥见一些正式论文集看不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考察清代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不能忽视汉学、宋学与史学的交互作用。由于汉学、宋学时而斗争,时而合流,影响到清代史学,也就表现出时而重考据,时而又偏重义理的情况。在汉学影响下,清代史学出现了与宋明史学迥然有别的风貌。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逐渐形成;学者移汉学治经方法以治史,丰富了治史方法;《春秋》笔法,以正统论史,以“天理”、“心性”论历史盛衰遭到拒斥。汉学对清代史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同时,清代史学也以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影响着汉学和宋学,拯弊纠偏,在“资治”的层面上引导清代学术思潮向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考据学反对宋明理学的形上思维方法,主张回归汉儒,以训释字义、考证典章制度的方法发明六经之大义,由此引发了清代思想界所谓的"汉宋之争".章学诚既反对纯粹空谈心性的宋学,也不赞成考据学者对宋学的过分责难.他主张"因事寓理",以调和"虚理"和"实事"的关系,并在宋学之思辨、汉学之考据之外提出了"史学明道"的思想方法,实现了对"汉宋之争"的超越,同时也预示了清中期学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向.  相似文献   

9.
晚清道成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考察这一阶段的学术,当见其变与不变。朱一新在义理与致用的焦急下,治学欲一反乾嘉轨则,另辟蹊径,确有独出之处,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在经学与史学、汉学与宋学之间、孤怀闳识与精审超绝之间,他的史学也呈现着多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与反变革斗争的时代,而北宋与南宋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北宋,改革一直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南宋虽也有整军理财的举措、要求变革的呼声,但是不仅没有出现象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那样的政治变革运动,而且日趋腐败,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从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诸角度,剖析了原因,总结出两宋改革的特点,适当地评价了两宋改革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乾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汉学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积极提倡和学术示范,书院致力于研经治史、博习辞章,成为了汉学交流传播的基地,影响和带动了当地学术风气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经史考据学风的幅度和范围,为推动汉学在全国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学者在总结此前的学术文化时指出了解释经典的两种形态。之后,汉学与宋学、义理和考据便成了不同学派的学者经常论及的问题。从乾嘉的汉学家、桐城派直到20世纪的新考据派、新儒家,留下了有关的大量记录。剖析其间的种种议论,可以看到如何看待中世纪后期形成的儒家心性之学的传统曾给中国的学术思想界造成了怎样的困惑与纷争,又怎样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期,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乾嘉汉学独领学风潮流,不仅对经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使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记。汉学推动了科考科目的调整,五经地位明降实升。汉学试题大量增加,考官评卷偏重后场策论,以此来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此一时期的考试文化具有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源远流长。它发展到清代,由于长期受乾嘉汉学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地十八行省为基本范围,以诠经读史为基本内容,以文献考据为基本方法的“古”地理学研究。然而,大约从清嘉庆中期开始,由于西北边疆经常动荡不宁,边事履兴,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之  相似文献   

15.
乾嘉年间训诂考据之学大兴,戴震作为汉学中坚,不但其学术成就为学界瞩目,其心术人品亦为世人关注。在汉学家笔下,他是学通天、地、人的"一代儒宗",为人谨慎公允。在钱载、姚鼐等文人眼中,戴震先是博学勤奋的大儒,然而在其《孟子字义疏证》刊发之后,他们笔下的戴震又成了该"身灭嗣绝"的罪人。在思想家章学诚笔下他是学界难得的理论家,但又因史学引起的个人恩怨,而被描绘成心术不正、虚伪自大的小人。各派学者对戴震学术与品行的记述,正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悄然变化,以及乾嘉考据学风所即将遭遇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民国史学受清学影响,也受宋学特别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此在"七七事变"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史学家与史书是陈垣先生及其所著《通鉴胡注表微》。陈垣早期学术受清学影响较大,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抗战爆发后,学术方向转变,由清学转向宋学,通史以致用,撰著《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其爱国思想;抗战后期,始撰《通鉴胡注表微》,立足抗战爱国,发掘胡三省《通鉴》注中微言大义,陈古证今,论证国家至上与秉持民族大义的道理,由考证以通义理,重节义,为学经世致用,济物利民,重视文献、掌故与考据,以清学考据为工具,以南宋史学为归宿,使陈垣抗战史学得到了一个完美总结。  相似文献   

17.
戴震(公元1723~1777),字东原,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隆阜人,是清代汉学的著名代表。当时,汉学可分为两派,一是吴派,以惠栋为代表,此派学术重视考据训诂,但它为考据而考据,为训诂而训诂,贬宋复汉,以汉人之是非为是非。王引之评论说:“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梁启超批评得更彻底,他说:“惠派治学方法,吾得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①所以此一派实不能代表清代汉学之精神。二是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此派学术以考据为手段以求道为归宿。戴震注重考证训诂,但只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从开始到终结经历的三个阶段:清初,汉学与宋学的初步分化;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独立的学术派别,汉学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道成以降,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汉宋之争趋于汉宋兼采。汉宋兼采虽为传统儒学注入新的活力,但随着近代社会的变迁,传统儒学因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需要而出现异端,汉宋之争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9.
庆元党禁是南宋统治阶级中的韩化胄集团与赵汝愚集团争权夺利而引起的一场打击理学发展的政治风波,在南宋政治与学术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全面地论述党禁的起因、经过、历史影响,并客观地评价了双方的主要历史人物。指出庆元党禁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两宋历次反对理学潮流的总爆发。批驳了完全否定庆元党禁的观点,从改变吏治、整顿科场风气、严格荐举制度、整顿学术风气等方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用粗暴的政治手段限制和打击学术流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乾嘉汉字的治学宗旨是由字,音韵,训诂,考据人手以寻求经书义理和圣人之道。作为清代中叶最名的学和思想家,戴震不仅以字,音韵,训诂,考证的辉煌成就为世所重,而且以系统而又深邃的义理学说,在清中叶的学术思想界独树一帜,成为为数不多的既讲考据,又有思想的汉学家之一。但是,探寻戴震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实践,可以看到,其起点是“我注六经”,终点却是“六经注我”。这种独特的学术风格,一方面反映出戴学术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观照出汉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