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岚 《云南教育》2007,(11S):26-27
《鲸》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外形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及教材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1.继续培养学生陕速阅读的能力,能抓住自然段中的中心句、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2.
《古井》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村里有一口古井,井水清凉可口,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络绎不绝。这口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及本文写作特点,笔者提以下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其所反映的是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本文被选入《语文读本》,要求学生在学了《子路、曾皙、冉有、公两华侍坐》之后进行阅读,以便学生能对《论语》有更多的了解,并要求学生能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形成一定的语感。但由于此类文章离学生时代较远,理解起来比较费力,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运用心理分析法,却收效明显。我这样说的理由何在呢?  相似文献   

5.
课文叙述了一个男孩对残疾弟弟真挚的爱的故事,文章构思奇特,情节曲折生动。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及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通课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创新阅读的要求,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阅读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已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再三强调“自己的”: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评价等。显然,是在强调个性化阅读和创新阅读。在这种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再仅仅满足于传授已有的定论,而应追求阅读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通过正确引导来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根据个人体验、进行刨造性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留一道缝隙     
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里曾引用过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个被禁锢在轮椅上的科学奇才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哈姆雷特也许是想说,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考点聚焦】 一、《语课程标准》要求 “阶段目标”中规定初中生现代阅读的主要要求: 1 对课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宣沫 《学语文》2013,(3):11-13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且,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小说阅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应根据小说阅读鉴赏的不同层面的要求,通过丰富多样的写作活动、表演活动和演讲活动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根据小说阅读鉴赏能力要求的不同层级,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设计类型:一、基于理解、感受层面的鉴赏能力要求,侧重于对小说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感知常见的活动有:  相似文献   

13.
犤教学思路综述犦《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大家”写的一篇科普“小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要从阅读入手,感知语言文字,体会文势;在此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抓住文脉;然后深入领会课文主要内容,体察文理;最后探究全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学习文法。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默读这一阅读方法;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积累优美、准确的词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使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步提高。犤教学简说犦一、从阅读入手,初步感知全文该文写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词语运用准确,语言优美,很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本单元首…  相似文献   

14.
一、超前意识 而对厚厚的《语文渎本》,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不同程度的困惑:各门功课的学习都非常紧张.我拿什么时间来安排语文的课外阅读?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是学生能否恰当地安排好自己的阅读计划,并按照教材的要求来进行课外阅读的问题。这就须要教师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有阅读指导的超前性意识,即在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15.
《师道》2004,(2):34-35
根据新的课改精神和课程理念,新标准对原有大纲中关于语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要求扩大中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根据《语课程标准》增加当代优秀学作品的要求,入选了一批获茅盾学奖的作品。描写康藏地区最后的土司制度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的指定书目,并入选《语新课标必读丛书》,成为向高中生推荐的必读书一但由于这部长篇小说有一些性描写,有些学生家长对此感到忧虑,认为该书推荐给中学生阅读不合适,有可能会误导学生过多地关注作品中的性描写但学生们的说法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6.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对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可不是件易事。怎样学好文言文,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上下苦功了。我认为,以朗读训练带动文言文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新教材在每学期都推介了三部名著,七年级到九年级阶段共推介名著18部,每册教材中都有三部名著的导读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就安排了《繁星&;#183;春水》、《伊索寓言》、《爱的教育》三部名著的导读文章。这三部名著中的《繁星&;#183;春水》对学生来说,阅读兴趣低迷,而对其它两部都有较大的兴趣。学生阅读时或被一些生动的情节所吸引,或草草地浏览一遍完事。这样的“浅阅读”状态不可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受益。为此,我根据三部名著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三次活动,让名著阅读走出低迷、卡向纵深。  相似文献   

18.
1、课堂教学扩读课堂教学扩读主要是根据课内教学课文,补充、配合教科书而使用的课外文章。是为了增加语文阅读的容量,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寻找的相关课外内容。是从读本中选取对教学课文有直接显示作用的课外美文,课文赏析性材料等。所以要求学生对读本中所选文章内容要进行研究阅读,去搜集信息,扩展相关知识。这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将这些方法用于研读、比较分析课文、理解主题、丰富教学内容,会有一种特别的收获。例如学习《咬文嚼字》一文,可让学生读《语文读本》中《不求甚解》一文,思考其观点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加强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速度的学生只有10%左右,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的学生也只在50%上下.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尤其严重。为解决这一困惑,笔者一直在探索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20.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