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国内有关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的流言传播、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问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2.
选择国内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危机报道为个案,对疫情最早发源地--广州地方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架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李璀  曾欢欢 《娄底师专学报》2006,(2):107-109,112
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认为电视文化可以培养和建构受众的世界观,使受众的主观现实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格伯纳的该研究被称为培养理论研究,是一个著名的思考和探讨大众传媒影响力的研究范式。以《大江东去》为例,论证我国反腐电视剧如何构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秩序最终都会被恢复”这样一个“符号现实”,将观众对腐败问题的认知即“主观现实”引向了一个相对安全和符合主流的方向,而不是陷入“客观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4.
“溯流别”,是钟嵘《诗品》的特色,也是其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钟嵘基于现实处境和身世之悲的感受,家学渊源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在理论和史实两个纬度上从传统中有选择性地汲取资源,对于这种方法进行传承和运用。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是以当下的视角来看,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现诞生的标志性作,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下,重温“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许多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从历史观的高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直接理论来源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在实质是从抽象王国走向现实世界,因此,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是《费尔巴哈论》一书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关于SAPS和H1N1的相关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比较,分别从现代社会的性质、媒介和受众三个角度探究了"媒介恐慌"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进而联系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特殊背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从应有权利到现实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是权利之学。但长期以来,在中国法学献中盛行着一种观念,即:权利只能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离开法律形式的权利是不存在的。本作认为,权利的合法性并不具有必然性,确乎存在着一个不以法律为唯一根据且先于法律而存在的权利;权利有着三种存在形式,即: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依次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才是现实权利。现实权利是权利运行的终点,又是新权利运行的起点。只有这样,权利才是真实的和完整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新闻媒体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争取受众的竞争,凡是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就具有可读性,也就赢得了竞争的胜利.如背群众而驰,必然会在竞争中被淘汰。随着近年来“人的价值”在社会上的日趋重视,新闻报道中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怀。可以说,当今新闻报道中人文观念的有无,人文观念如何传达.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衡量尺度。增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观念,不仅是顺应政府决策,满足受众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今天激烈竞争中媒体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闻价值的实现是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由新闻价值评价标准来决定的。由于新闻价值评价存在初级新闻价值评价和终极价值评价的二级评价模式,所以新闻评价标准新闻价值标准首先应包括在这两级评价模式中出现的新闻价值标准,新闻的价值标准,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主体特征标准三种评价标准。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规章制度和新闻价值观念也应当成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的一部分。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这五个因素互相渗透,共同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些弱势群体的在利益表达受阻的情况下,选择用极端方式或暴力手段来进行维权。而许多媒体在报道类似的暴力维权事件过程中,由于报道方式不当,不仅对事件的后续处理造成了干扰,还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研究者以"冀中星事件"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新闻框架分析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表现出明显的煽情化倾向,媒体的报道方式与态度明显地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当前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框架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维权行为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而且也增加了社会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新闻策划"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造假难有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报道策划"则是提升新闻传播力的有效手段,值得提倡。"媒体活动策划"更被称为"媒体再生的希望之星"。"公共活动策划"系指由国家、政府或大型公共组织发动的,引发公众广泛参与和媒体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无论是新闻报道策划、媒体活动策划还是公共活动策划,都必须遵循媒体的发展规律,做好"四个判断",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条文化的新闻规范由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行业标准两部分构成。新闻行业标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职业标准,另一种是新闻事业标准。因"报道端"有着自己不同的深层结构,奉行新闻职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建构的社会现实",而奉行新闻事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被要求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有"前窗",也有"后窗"。媒介的"前窗",以新闻行业标准在新闻生产中形塑新闻框架;媒介的"后窗",以禁止性新闻规范在新闻生产前过滤事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真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和过程。事实的变动是新闻赖以存在的依据。而事实的变动在为我们提供可供报道的新闻素材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事变的认识与把握的难度。动态真实的理念是对传统新闻观的纠偏。防范动态性新闻失实的策略是注重交代消息的来源以及获取信息的时间,变静态、结论式的平面报道为动态、过程式的立体报道,新闻的时效性必须服从动态真实性,报道策划要有预见性与应变性,注意截稿时间与新闻细节的交代,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Ⅰ.IntroductionAlthough a clear concept of ideology has never been agreed upon,it can be defied in a neutral way that is supposed to describe‘system of thought’or‘system of belief’or‘symbolic systems’perta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