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大观园里四大金牌丫头,我们认识了铁骨铮铮的鸳鸯,也见识了丰富圆融的袭人,本期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深情的紫鹃,她们都来自贾母身边。紫鹃原名鹦哥,因贾母担心黛玉的奶娘王嬷嬷年老,随身丫环雪雁甚小,“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曹公并没有像介绍袭人一样介绍紫鹃,名字来历、办事特点等,都没有细说。后文直接过渡到紫鹃。黛玉为其改名紫鹃用意何在?是否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
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王嬷嬷又极老。”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指出:黛玉这时是十一岁,那么据此推论,一个极老的王嬷嬷怎么能有乳做黛玉的奶娘呢?这一个地方各种《红楼梦》版本都未作订正。如要变动,我认为可作如是改:“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  相似文献   

3.
读王东来同志《〈林黛玉进贾府〉的两点质疑》一文(载《中学语文》八四年第11期),同意“鹦哥便是紫鹃”的论断;但也有不同的两点看法,提出来与王东来同志商榷。一、对课文中“王嬤嬤又极老”一节,东来同志引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的意见认为:“一个极老的王嬤嬤怎么能有乳做黛玉的奶娘呢了”并由此建议改“王嬷嬤又极老”力“王嬤嬤又有病”。笔者断然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王熙凤的“假性”询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请看《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三段描写(按照原作的自然顺序编号):①(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②贾母因问黛玉念...  相似文献   

5.
与教材内容配套的自读课本里有一篇文章《<红楼梦>物情态》,用“参透情天证佛天”来赞美鸳鸯的“忠”。可依我看,鸳鸯的“忠”并没有那么高尚,甚至还不乏其残忍的一面。《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就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天黛玉咳嗽数声,又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看着心疼就每天三四趟地去告诉贾母。这时的鸳鸯是怎么做的呢?她“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了”,这就是鸳鸯的“忠”,残忍的“忠”!作为贾母身边的一等“秘书”,鸳鸯手中握有一些太太奶奶们没有的特殊权力,但贾母不似先前般疼黛玉了,…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个场面写黛玉在贾母处吃晚饭。贾母对黛玉说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可是等黛玉入席,贾母又命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在贾母那里吃了晚饭没有呢? 这要从林黛玉进餐时的座次说起。贾母是贾府的至尊,“正面榻上独坐”,这是首席。两边四张空椅,又按左一、右一、左二、右二分为四等。王熙凤熟谙封建家规,忙拉了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这左一、右一应是舅母王夫人和嫂子李氏坐的,“黛玉十分推让”,不肯就座。贾母说:“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她才坐下了。接着陪客的迎春三姐妹按长幼次序坐了右  相似文献   

7.
克隆贾宝玉     
晴朗的一天,林黛玉病歪歪地倚在床上,摆弄着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忽然,一则信息跃入眼帘:宝二爷要送省亲的探春娘娘回西域去。林黛玉一想到尊贵的宝玉要风餐露宿,远行千里,就为他担心;再加上黛玉自身已病多日,越发头昏脑涨,直至卧床不起。丫头紫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偷着发了个“伊妹儿”给宝玉,告诉黛玉病重的消息。宝玉得知这一信息,心急如焚,连忙乘五角飞碟直接从豪华大客轮上飞回金陵大观园。黛玉见了宝玉,便觉神清气爽,病也好了大半。可宝玉却犯愁了,他得回去送探春,林妹妹怎么办?正在这时,“嘀……”手机响了,原来是小霸王薛蟠打来的…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  相似文献   

9.
说晴雯     
《红楼梦》里众多的女子中,晴雯大约是最叛逆的一个。鸳鸯女可以誓绝鸳鸯侣,说出“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的话来,贾母是她的靠山,离了贾母她一日也不成。林黛玉可以不要别人捡剩了的宫花,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的遗孤,是贾母当嫡亲孙女养的小姐。探春可以给抄捡大观园的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那因为她是三小姐。可是晴雯呢?论出身,她是赖嬷嬷孝敬给贾母的丫头,可以说是人下人,奴才的奴才,大观园里,没有谁比这更低了的吧。可她照样不齿于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嘲笑…  相似文献   

10.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一文,人物出场描写,文字精彩,为人称道,毋需赘述。而其中单就人物外貌描写而言,可谓匠心独运,有着无穷艺术魅力,颇堪玩味。林黛玉投身贾府,这位“绛株仙草”现身,是为贾府上下注目,黛玉首次亮相在贾母众人面前,作者却没有去描写她的外貌形象。这是为何?黛玉年幼丧母投靠贾府,一路舟车劳顿,终于见到了外祖母,一种找到依傍的感觉油然而生;贾母见到外孙女,自然想起女儿贾敏早亡,对黛玉的怜爱之心倍加,祖孙两人见面,此时难免抱头痛哭。可想,这时作者是不可能腾出笔墨去写黛玉“形…  相似文献   

11.
黛玉住院     
话说中秋之夜,林黛玉与史湘云等在湖边联诗赏月,兴致勃勃,直到天明。待返回潇湘馆,只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昏沉沉竟歪在床上睡着了。紫鹃上前摸摸额头,已是烫手,当下禀明贾母,要车将黛玉送往城内的载仁医院。进得医院,紫鹃忙忙地将黛玉扶往急诊室。室主任望闻问切后,边提笔边问  相似文献   

12.
赵欢同学问:《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向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的回答不一致呢? 林黛玉进了贾府,叩拜、谒见、用餐、众人离去后,只有贾母、迎春三姊妹和黛玉时,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是家常闲话,也是外祖母对外孙女的怜惜、关心。外孙女敬重外祖母,当然应该从实相告:“只刚念了‘四书’。”这一回答既表现了黛玉的谦逊,又表现了黛玉的率真。黛玉是个懂规矩、知礼节的姑娘,三姊妹悉在身旁,便礼貌地问她们读何书。因是黛玉与外祖母在说话,三姊妹不便插嘴,所以贾母代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依然选了《林黛玉进贾府》来向学生初步介绍《红楼梦》这部巨著。因为这一回的确是全书的关键章节。随着黛玉进贾府,贾府中的主要人物都如走马灯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对黛玉日后命运起关键性作用的贾府三代当家主妇也先后登场亮相。对于这三位当家主妇,贾母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评价:“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要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王夫人)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她。”(第三十五回)…  相似文献   

14.
风筝的学问     
《红楼梦》第七十回,有一段关于放风筝的描写:“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来……”又写到黛玉放的风筝因为风大,线全部放尽,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刀把丝线剪断,让那风筝“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  相似文献   

15.
画人最难工。《红楼梦》第三回是小说主要人物出场、故事情节展开的重要章节,通俗一点说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黛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迎春姐妹、凤姐和宝玉等人纷纷登场,作者浓墨重彩一一描绘,生动脱俗,惟妙惟肖。大多数读者最熟悉的莫过于宝黛相会时互相端详的相貌描写以及王凤姐泼辣爽利的亮相,当然对迎、探、惜三姐妹群像的容貌描写虽然惜墨如金,同样也是特色分明,跃然纸上。在此我们比较一下这三段肖像描写的原文和英译文。黛玉和外祖母含泪相见之后,又认识了三位姐妹。她们的模样举止是透过黛玉的眼睛发现的:第一个是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也有王熙凤和王夫人等人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哭,进而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个性。  相似文献   

17.
<正>林黛玉|入乡随俗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对贾母的回答,林黛玉说了真话,结果倒显得自己  相似文献   

18.
先请看《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三段描写(按照原作的自然顺序编号): ①(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语言艺术大师曹雪芹,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进一片哭的海洋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有王夫人等和王熙凤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把各类人物的哭写得各具特色,言简语约、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各个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而且显示着不同的内蕴。从文中关于哭的这种“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描写,足见曹雪芹  相似文献   

20.
<正> 林黛玉也教过学吗?是的,林黛玉不仅是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人物,还是一位很懂心理学的“教师”呢!请看《红楼梦》中的第四十八回: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