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郑武 《浙江体育科学》2008,30(6):116-117
个人防守意识自始至终伴随着队员的防守行动,它的形成表现在队员在比赛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对规则的理解,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运用时机的掌握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其培养与训练的方法则应包含在平时有形技术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篮球防守意识是篮球运动个人意识的一种,在比赛中始终伴随着队员的防守行动。现代篮球比赛中,个人防守战术行动不仅是全队防守战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以队员独立防守作战的形式表现于比赛中,从而激发防守队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比赛的激烈程度。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几年来篮球运动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着重指出了培养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培养个人防守意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为我国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高对无球队员的防守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篮球运动的防守向着积极主动控制对方的方向发展,从对无球队员防守意识的形成规律、防守无球队员意识的培养、防守无球队员能力的培养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对无球队员的防守能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足球赋予防守的任务不仅要遏制对方的进攻,消除门前威胁,更重要的是运用抢截手段夺取控球权,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变防守为进攻。牢固的防守是组织有效进攻的坚实基础。个人防守是集体防守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出色的个人防守技术是形成稳固体系的根本。 个人防守战术意识的培养 一、防无球队员的训练 首先应使队员明了防无球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尽量阻止对手得到球,并尽可能地抢断传向自己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象:篮球运动员的防守意识。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研究结果与分析:1.评定方法此评定方法及标准主要用于评定教学效果,评定学生的防守意识水平。采用的形式是4对4的半场对抗比赛,要求防守队员与进攻队员水平接近,进攻方多采用掩护、空切等配合。比赛时问为15min,防守采用半场人盯人防守,按比赛规则进行攻守转化,只对防守队员进行评定。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半场4对4中出现的几种主要防守行动的分析,将队员防守的情形分为:对无球队员个人摆脱的防守、协防与补防、防掩护、抢篮板球等。计分方法:每种情形的评定分为好、一般、差三等,  相似文献   

6.
对篮球运动员的防守意识做出科学的评定,对于提高运动员的防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无球队员个人摆脱跑位的防守、防掩护、协防与补防、抢防守篮板球等5个方面提出了评价防守意识的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监球个人防守意识在篮球竞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着个人防守能力的强弱。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个人防守意识的形成与提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练员的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在抓好有形技术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无形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郑宝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2):112-112,118
现代篮球运动,防守技战术愈发重要,本文对篮球运动中防守无球队员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防守意识,加强能力培养,强化日常训练,使该技术动作得到加强与提高。  相似文献   

9.
1 篮球个人防守技术的意义与内涵防守的根本目的是夺取控球权 ,同时也要以最大的努力阻挠和影响对方投篮、突破、传接球技术的运用。防守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球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个人防守是全防防守的基础 ,要提高全队集体防守能力 ,首先必须加强个人防守的训练。一个球队如果只练进攻 ,很少练习防守 ,那么这个球队就练不出高水平的进攻技术。因此 ,在掌握篮球技术的过程中 ,既要“主动进攻” ,又要“积极防御” ;既要积极练习进攻技术 ,又要扎扎实实地练习防守技术 ,使攻守技术相互促进 ,全面提高。随着攻守快速转换 ,防守面积的扩大 ,以“防球为主” ,球、人、区三位一体防守原则的运用 ;对进攻队进行紧逼、夹击等防守战术的普遍采用 ,给个人防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防守技术的教学与训练 ,加强防守意识的培养 ,提高个人防守的能力 ,促进全队防守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防守在一场比赛中 ,特别防守不持球队员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大约占 70 %~ 80 %的时间 ,因此防守技术在篮球比赛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有些队员往往在防守不持球队员时 ,思想上放松 ,不能与对方积极争抢位置 ,一旦对手在有利位置上接到球后 ,便...  相似文献   

10.
第22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攻防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个人攻防能力个人防守能力是全队防守的基础,个人防守能力主要是由队员的身材、身体素质、防守技术、防守意识与防守配合意识、经验等因素组成。在技术指标上主要表现为防守篮板、抢断、盖帽、犯规等。从技术分析表明,个人防守能力方面,姚明表现突出,两大中锋在内线的防守上具有强大的实力。小前锋李楠、大前锋杜峰与李可表现出较强的防守能力,后卫仅郭士强在抢断上列第32位。中国队的防守能力主要是由中锋与大前锋构成,后卫防守能力有待提高。个人进攻能力是全队进攻能力的基础,个人进攻能力主要体现在得分、投篮命中率、前场篮板、助攻…  相似文献   

11.
论排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战术意识是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重要心理素质,是当代排球专项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认为,排球运动员无球意识与有球意识的战术意识的培养,是战术意识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将其与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科学的结合起来,是排球比赛取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12.
我国女子冰球战术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君  李克良 《冰雪运动》2010,32(2):25-27,61
冰球战术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建立积极的比赛战术意识,在比赛中能够积极滑跑、策应,主动制造突破、射门机会少,高水平的战术训练对提高在女子冰球队的整体战术素养与水平具有重要的道作用。提出在战术训练中应遵循先进攻、后防守、先个人战术、后集体战术和队战术的这一重要原则,在不同时期和阶段,战术训练的内容和比例应进行区别的对待,合理运用战术训练的原则;把握战术训练的形式和方法,注重战术训练结构的合理性,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防守战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冰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支冰球队伍形成灵魂人物、核心团队,形成自己独特战术风格的中心训练环节。冰球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是影响战术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接球意识、传球意识、带球意识、无球策应意识、整体进攻配合意识、防守意识、区域攻守转换意识等构成了冰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组合;良好的大局意识、积极向上的个性意识、主动的团队协同配合意识、临场战术组织能力是评价战术意识的重要标准。系统的理论学习,模拟实战训练,提高运动员观察、判断能力的专项训练是培养冰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武术“德行”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武术教育中,习武者的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崇德扬善、谦和含蓄、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的处世观和人生观.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武术重视人的德行培养和德艺并举的传统“武德”思想.  相似文献   

15.
混合防守是篮球运动中一项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反应快速、应变能力和战术意识等要求比较高的防守战术。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混合防守战术的形式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临场运用混合防守战术以及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篮球运动员意识过程的构成要素进行总结与归纳,明确了意识过程的概念模式,以期为篮球意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篮球攻防战术意识在当前篮球运动之中占据重要比重,教练员需要注重结合学生球员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开展培养活动,促进学生球员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是从篮球攻防战术意识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阐明了培养攻防战术意识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篮球攻防战术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为全面有效提升球员的篮球攻防战术意识和篮球运动水平,提供良好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第8届CUBA联赛集美大学男篮参加的7场比赛的攻防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集美大学男篮有较强的进攻得分能力,内线进攻、快攻及拼抢篮板球能力优于比赛对手,队员的助攻能力较弱,主动失误次数较多,中距离的投篮命中率较低;整体防守效果较好,队员防守技术动作合理、规范,但防守的攻击性与破坏性相对不足,抢断球能力较弱。提出应加强队员身体对抗能力的训练,培养外线投手,提高支配球及转移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战术意识是影响运动员比赛、学习和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在技、战术训练和身体、心理训练过程中有计划的采取有效措施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相似文献   

20.
冰球运动员注意力及其训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相关知识,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结合冰球运动实际情况,对冰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定义、形态及对比赛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总结归纳了一些提高冰球运动员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利用手表、计时器进行集中注意力训练,采用想象训练、放松训练提高注意力控制能力,旨在帮助教练员增强对运动员注意力训练意识,提高冰球运动员比赛注意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