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鞠斐  徐海 《青年记者》2005,(2):53-54
进入新世纪以来,DV成为汉语中一个新的语汇。电视人在关注它的时候只是充满了好奇,却没有从更深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新生事物。但相信DV并非只是一种工具,或一种技术手段,它极有可能对节目生产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川  谢磊 《新闻前哨》2009,(4):89-90
(一)DV和电视的关系 ——扩大了电视新闻素材的来源,拓展了报道的空间。 目前,民间拥有的DV设备,在各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也相当高,特别是在许多特殊的场合,DV具有传统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加之DV的大量普及,所以,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现场能够被DV拍摄下来。  相似文献   

3.
蔡尚伟  陆虹 《新闻界》2002,(4):37-38
一、悄然兴起的文化书写方式———DV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由于DV的技术优势(后有分析),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给了民间强大的影像生产能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DV文化逐渐形成。首先是DV电影的诞生,这是传统电影之外的实验性电影。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4个年轻人,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2000年,宣言发起者之一拉斯冯蒂尔凭借其用DV拍摄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  相似文献   

4.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5.
时宇石 《新闻界》2005,(1):84-85
从《黑暗中的舞者》获奖,《老头》、《江湖》《北京弹将》《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等作品走向国际开始,DV就不再平静了,人人说DV,人人玩DV。DV到底带来了什么?是取代电影的技术手段,粗糙不堪的画面对电影造成的伤害,“影象不能承受DV之轻”,还是贾樟柯呼吁的“反对歧视DV”的另一种发展?审美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DV最后的发展必然是走向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6.
周炯 《传媒》2004,(8):40-41
6月,广电总局新颁布的<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给为数不少的民间DV爱好者带来了高温天气以外的酷热:新的政策意味着今后的DV作品从制作播出到送选评奖都必须在省级及其以上的广电部门备案并接受事先的内容审查.尽管广电总局此举主要针对那些存在题材晦涩、内容消极等问题的DV作品,但在6月6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视大赛创作研讨会的间隙,一名参赛的大学生作者还是表达了很多民间DV作者的想法,对于DV作品播放的政策管制,将肯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以及后期的资金回收.  相似文献   

7.
毕蜂  吴静 《新闻界》2003,(5):62-62
自1999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DV作为一种从个人出发的影像表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尝试。一部分农民也开始拿起DV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农民拍DV,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值得引起重视。纵观当今我国的DV界,农民拍DV时间虽然短却发展很快,目前大致有三种方式存在:1.自我娱乐这是农民拍DV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方式。大部分拥有或能接触到DV的农民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记录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断,如婚嫁、生日等。这些素材的选择和处理往往带有随意性,远远不能…  相似文献   

8.
DV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围绕DV所展开的活动不断增加,其影响波及众多文化领域,特别是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正成为一种特殊的潮流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营销产品到新媒介DV原本只是一种数字新  相似文献   

9.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电子出版》2006,(1):47-50
随着数码摄像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属于自己的“大片”,通常,我们在影片拍好之后可以直接放在 DV 带上保存,以后就用DV 机回放,也可以采集到计算机里,编辑后回录到 DV 带上,还可以采集到计算机里进行编辑,最后刻录成 VCD 或者 DVD保存。一般来说,现在市场流行的 DV 机在销售时都随机附带有与电脑直接连接的图像采集配件和编辑软件,可以对所拍摄的影像进行简单的编辑,DV 带比较贵,把拍摄的 DV 内容转换到电脑上并刻成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宇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DV数码摄像机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往往将DV与家用的MiniDV等同起来。实际上,DV作为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简称,代表的是一个包括家用入门DV、家用高档DV和专业DV的庞大的家族系列。由于在电视制作中大多采用价格较为低廉的1/4英寸(6.35毫米,俗称6毫米)数字摄像机,因此,本文仅对DV家族中的6毫米数字DV格式系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舒影 《视听纵横》2005,(5):35-3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化水平不断提高,DV从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不过,DV给了人们影像权利的同时也破坏了影像艺术的高贵和经典,每个人都似乎成了艺术家。DV到底是以怎样的一种身份介入影像艺术之流的,DV的美在何方?  相似文献   

13.
DV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影像记录方式,它的流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DV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新的影像创作的时代的已经到来。对于DV这个概念的解读,除了Digital video这种记录方式和记录设备之外,还有DV创作活动和DV创作风格两层含义。如果用时下在电视节目中的现象来来注解这两个含义的话:DV创作  相似文献   

14.
冷冶夫 《青年记者》2007,(19):45-46
DV正在迅速地从评奖市场走向学术市场,又从学术市场走向营销市场。尽管大多数DV人还没有把DV节目看作是商品(有的节目就是自娱自乐的),但我们仍然为DV的发展壮大而高兴。  相似文献   

15.
个人"DV"如何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监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新闻记者》2003,(4):56-57
关于个人“DV”及DV作品“DV”是英文单词Digital(数码)和Video(视频)的英文字母缩写,意思就是数码视频。“DV”一词来源于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生产出的第一代DV(数码视频)摄像机(以下简称“数码摄像机”),由于其体积灵活、使用便利、性能优良、价格适中,这种数码摄像机很快便在专业影像圈中流行开来。“DV”一词就逐渐成了数码摄像机的代名词。随着DV在普通百姓生活中出现,一些人也掌握了影视拍摄手段,以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影视制作,一下子变得简单而容易。拥有了DV的百姓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高兴怎么拍就…  相似文献   

16.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17.
DV: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颖 《现代传播》2004,(4):122-123
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 4个年轻人 ,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 ,从《家变》、《破浪》到《白痴》 ,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 2 0 0 0年 ,宣言发起者拉斯冯蒂尔凭借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到今天 ,DV电影在各种电影节获奖已不是少数。DV传入中国以后也是佳作不断 ,当代DV人创作了《老头》、《江湖》、《北京弹匠》、《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等一些不错的影片。以吴文光等人为代表的独立纪录片工作者用DV开创了既不同于传统纪录片也不同于实验电影的新型纪录片天空。D…  相似文献   

18.
DC(数码相机)与DV(数码摄像机)从用途上来讲是不同的,DC拍录像与DV拍照片的表现同样都是低能的,即使是目前最高端的DC,虽然动态影像基本可以达到640-480的分辨率,每秒可拍30帧,但在镜头的推拉变焦、录音的保真等方面甚至还不如低端DV、更不要说录制时间的长短、暗光线环境下的拍摄效果了。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同时购买DC与DV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冷冶夫 《视听界》2004,(6):45-48
谁也没有想到,数字化的时代会来的这么快;谁也没有想到,数字化的DV机,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华夏大地。于是,伴随DV机一哄而起的,便是大批的DV人和大量的各式各样的DV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央视播出,有的发行到国外,有的在民间传播,有的个人收藏……DV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就DV作品而言,确实有个“产量众多播出极少”的问题,我们暂且抛开DV人与主流媒体记者在工作经验和“硬件”使用上的差异,在纪录片创作上还是有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要完成数字电影从数码摄像机的输入和输出,请务必使用6针-4针FireWire线连接电脑和DV摄像机或DV录放机。将6针口连接电脑的FireWire接口,4针口连接DV设备(FireWire接口有时也称为IEEE 1394或DV IN/OUT,Sony DV产品将其称为i-Link)。 针对不同的软件分别讲述它们的输入和输出详细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