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一宿没睡想一个题,莫不如说是,为想一个标题一宿没睡着觉。建国50周年前夕,当时编辑部领导让我采写交通事业发展成就的稿件,原定是公路、铁路、民航各写一篇。待到采访全都结束,要动笔写稿时,领导又告诉我要三篇合写成一篇。这天夜里10点多,把稿子写完就准备休息,想第二天拟一个题就可以交稿了。谁想,上床后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想的就是这篇稿子用个什么题。这些年,全省的交通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写在一篇稿子里,用什么题能涵盖得了而又贴切呢?天上、地下,阡陌、纵横这些词反反复复地在脑子里过。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推”来“…  相似文献   

2.
言论,一直被视为新闻传媒的“旗帜”、“灵魂”,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要真正把言论写好编好,使之既坚持正谕的舆论导向,无愧于“旗帜”、“灵魂”的称誉,又让受众喜闻乐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一个言论专栏编得写得达到上述要求,而且持续整整十年,就更是十分不易的了。据查,这在中国报纸史上也异常罕见。然而,《河北日报》的“杨柳青”专栏获得了这样的结果。它自1988年2月开栏发之,如今其言论已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各种单项奖,还夺取过全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其专栏则3次荣获河北省“优秀专栏”,先后被…  相似文献   

3.
我想谈谈自己参加刊院学习的一点体会。在基层搞业余报道要靠勤快,不怕吃苦。既要参加刊院学习,又要因公出差,几十道习题要做,各种基础知识要背,准备期终考试,还要挤时间写稿,常常在深夜十一、二点也不能入睡,但我都坚持下来了。一九八五年,共采写各种稿件一百零九篇。被《四川工人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没有时间,就挤。有时一手拿馒头,一手握笔杆,嘴里嚼食,心里想题。有一次,应《四川工人日报》之约为该报“青年工人”专栏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报刊上的“随笔”逐渐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了《市场随笔》专栏后,登了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泼辣,引人爱看。如题为《字号老也要店风好》这篇(见2月2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字号”篇),就写得较好。也有个别篇章,如题为《请看看左邻右舍》这篇(见2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请看”篇),写得就不够好。“字号”篇说的是北京天源酱园的事情。作者有一天走进这家店门,看见有两位售货员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与现实”讨论专栏中,另有一篇题名为《应当重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改革》,我们希望藉此能够引起广大科技期刊编辑同仁对这一讨论专栏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笔者最近阅读了“他是共产党员”的专栏文章,深感这个专栏为我们进行人物宣传提供了经验。精心选择人物“他是共产党员”专栏从今年1月1日起至6月底止,每天一篇,共刊登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物新闻181篇。这些稿件给人以新鲜感,很少有雷同之处,专栏的“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笔者粗略统计,181篇稿件写了150多种不同的职业、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豆腐干”:编者读者都喜欢郑日金 “你都是大学里的学者和干部了,怎么还老是写‘小豆腐干’文章呀?”有人不无揶揄地问我。是的,我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地写小言论,小体会、小通讯及知识小品,每周一篇,有时数篇,可并非一开始就乐于这种“小打小闹”,这一业余写作习惯乃是在听从编辑引导和遵从实际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是不是文章短小、简明,就可以信手拈来、一蹴而就呢?不,我对“小豆腐干”同样有自己的严要求,力求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细”,“把短东西写深,把小东西写透”。在坚持多年写短文、说短话的实践中,我渐…  相似文献   

8.
20年前,因为一种近乎于痴狂的文字情结,踏上了这条被人们谓之“爬格”的漫漫路途。乍开始学着写东西的时候,一篇篇习作泥牛人海所带来的焦虑和苦痛,以及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曾使我一度动摇,而心中对文字那份痴狂的爱恋,促使我坚持了下来。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的名牌专栏《人民论坛》曾刊登作者蔡朝阳写的思想杂谈《戒“吹”》,这是一篇紧密联系当前丁作实际的短文。全文不过1100字,它主题鲜明,针对性很强,条分缕析地对“吹”字的特征作了无情的剖析,不愧是一篇上乘之作。它在写作上具有哪些特色呢?  相似文献   

10.
“把心血洒浇在这豆腐块上,也许更能显示你的真诚。”这是我写在《老年报》《心理咨询》剪报扉页上的题记。《心理咨询》是本报综合性服务专版《生活顾问》上的一个专栏。专栏虽小,酸甜苦辣感触颇多。我曾吟有一首打油诗: “作茧自缚”缘何由,无名无利何所求, “豆腐块”小潜苦心,“真诚”未有付水流。并以此四句作为小标题,写了一篇杂感。“作茧自缚”缘何由一个解答读者心理疑问的专栏,每篇稿开始竟限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元月20日,我高兴地站上了“好新闻”领奖台。我写的《宾川儿童情意深》被铁道部第五工程局《铁道开发报》评为“机筑杯新闻大赛”好新闻三等奖。说起来这还是《新闻三昧》的功劳哩!请允许我说一声,感谢您,《新闻三昧》。去年三月初,我收到了我们宣传部订的《新闻三昧》之后,便向往常一样先翻阅“新闻夜大”专栏,一篇  相似文献   

12.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13.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14.
采写札记     
●一天,所有的野兽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看谁能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家族最大。大家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的要求按一胎能生多少来衡量大小,有的则提出以生下来的轻重来判断。最后它们来到母狮子面前,问道:“你一胎生多少?”母狮子说:“一个,但是这一个是只狮子。” ——质量胜过数量。新闻稿件写得再多再长,质量不过关,同样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粗制滥造十篇,不如精心写好一篇。 ●春光明媚,黄河里的鱼聚集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5月15日第六版,在新开辟的《发展绿色食品 促进衣民增收》的专栏里,第一篇登载了记者顾仲阳写的通讯《大棚“绿”了钱袋子鼓了》,引题是《在陕西大荔县,如今种植绿色瓜果蔬菜成了时尚,全县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生动地描写出大荔县农民靠种植绿色瓜果蔬菜走上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6.
潘凯雄 《传媒》2001,(4):20
在“说传媒之一”中曾就“传媒与狗仔队”一题发过一点议论,言犹未尽,意犹未尽,不妨接着再“说”几句。 当下传媒中,娱乐与体育无疑是“点击”率颇高的两个版块。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各种传媒都挺拿这两块当回事儿:保证版面、保证时间,遇上什么大赛、大演,还不惜增加版面与时间。然而,  相似文献   

17.
董毓林 《传媒》2000,(1):14-16
1993年2月27日《经济日报》“星期刊”的“现象台”专栏上,刊出了两位作者写的《百姓的幽默》。文章不长,饶有味道,说的是民间顺口溜现象透视。不料几天之后,退下领导岗位安度晚年的薄一波同志托人向编辑部传达了他对这篇短文的读后感。薄老说:这是人民群众对当前少数地区党风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批评,发泄他们的  相似文献   

18.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9.
专题式专栏言论是专栏评论中一种值得重视的新型体裁。近几年来,它随着专栏评论的日益繁荣并适应宣传形势的需要而逐渐兴起,在新闻评论园地里含苞吐绿,生意盎然。请看,《北京日报》于1990年4月至10月,开辟了以“我说亚运”为栏名的专题式言论专栏。在专栏中陆续发表了有影响的各界人士有关迎接、欢呼、评说亚运会的召开及其意义的专题言论。《人民日报》于同年9月29日至10月25日在头版的显要位置也辟设了以“亚运会的启示”为栏名的言论专栏,发表了报社内外人士写的十一篇专栏言论。编者在专栏面世的第一天所配写的按语指出,第11届亚运会正  相似文献   

20.
张青岩 《记者摇篮》2008,(11):33-34
自2006年4月2日我在营口日报“辽河湾”三版开辟“青岩说新闻”专栏,并发表第一篇专栏稿件《一个国家首脑的荣辱观》至今,已逾两载了,经过这两年多的孕育和培植、坚持与坚守,如今已经落地生根,并在读者和新闻界同行中有了些反响,甚至在一些社交场合,朋友间相互引见,“推介”我最多的便是“青岩有话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